這是當(dāng)年土豪享用的13道菜的單子。
@
華西都市報:麻婆豆腐、魚香肉絲、回鍋肉、臘肉香腸等經(jīng)典菜品,這些四川普通人家團年飯青睞的菜品,是否是幾十年前,就已在川人的餐桌上活躍起來了?成都川菜博物館珍藏的一份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的功能表,為我們揭秘了四川人春節(jié)時的口味。
歷經(jīng)多年完善川菜譜係民國“定型”
日前,我們在成都川菜博物館典藏館的秦漢時期展品前,一幅“移民萬家入蜀”的歷史畫卷揭示了川菜的前世今生:
西元前316年,秦滅巴蜀,此次的人口大遷徙開啟了川菜與其他地方菜係有規(guī)模交流的先河。畫像磚和畫像石中有很多反映庖廚、宴飲、釀酒的場面,楊雄的《蜀都賦》更是記載了漢代巴蜀地區(qū)飲食之盛,富貴之家的飲食原料已是來自全國各地,巴蜀飲食文化已烙上匯納百川的特點。
清代後期,四川經(jīng)濟復(fù)蘇和大量外省移民入川,移民帶來了各方飲食習(xí)慣、製作原料與烹飪技藝,包括川味中的重要原料辣椒。這種大融匯、大交流的結(jié)果,就形成了取材廣、味型全、技藝豐、風(fēng)格顯的川菜。
民國時期,川菜的味型譜係臻于完善,形成由小吃、素齋、筵席菜、三蒸九扣菜、火鍋組成完整的風(fēng)格體系。二戰(zhàn)爆發(fā),大量人口內(nèi)遷。這些人帶來了他們的飲食習(xí)慣、飲食原材料,使得川菜在這個非常時期完成了與其他菜係最徹底的一次交流、融合。戰(zhàn)爭結(jié)束後,他們回到各自城市,又把川菜帶回了自己的家鄉(xiāng),完成了川菜的對外傳播。
“土豪”團年五道菜必點
民國時人們餐桌上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是哪幾道菜?
成都川菜博物館副館長張輝強提供了一份珍貴的功能表。這份根據(jù)重慶美食家王家玉回憶而編寫的菜譜,可以較為完整地揭示民國時期四川人的口味。
這份功能表包括13道菜,分別是如意蛋卷、油氽元宵、淡菜燉鴨、燈籠全雞、煙熏排骨、糖醋膳絲、五香燉肝、椒油舌子、燈影苕片、蔥油青筍、吉慶有餘、醉鬧八仙、酥炸春卷。
有鴨有雞有魚,還有川人最愛的臘排骨,口味和如今差別不大。
尤其是“如意蛋卷”“吉慶有餘”“醉鬧八仙”“酥炸春卷”“油氽元宵”等菜點,作為應(yīng)節(jié)祝福之作,經(jīng)常被端上除夕夜的餐桌。菜品的製作方法在1942年春節(jié)見報後,受到百姓歡迎。
“以‘吉慶有餘’的做法為例,取鮮魚一尾,炸後加榨菜片和少許薑蒜米、黃酒、白糖、湯等,用小火燒炒,起鍋前下蔥節(jié),勾芡。裝盤後再四週擺上白蘿蔔、胡蘿蔔、青椒三色組成的吉慶圖形。”張輝強説,而“醉鬧八仙”則是一道甜品。八仙作為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在民間人氣頗高,在這道菜中則用來形容顏色、原材料豐富,包括水果、糖、枸杞、大棗等,加以四川的天府醪糟,口感好,寓意好。主要是為了討個好兆頭。
張輝強説,這樣的菜譜在當(dāng)時算是極富檔次的,主要供達官顯貴“消費”,也算私人定制吧。
華西都市報記者 張想玲
[責(zé)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