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溫情父子攤
陪聾啞兒子擺攤為生 六旬父親要堅持到老去的那天
內(nèi)江市小東街,唐榮胡(右)指著鞋子脫膠處,將顧客所需告知兒子唐嶼(左)
在內(nèi)江城區(qū)繁華地帶的小東街,一對父子在路邊擺攤已有16年之久,父親唐榮胡賣著襪子、皮帶等雜貨,兒子唐嶼在一旁的攤位負責修鞋、擦鞋。因兒子自幼聾啞,每當兒子攤位有顧客照顧生意時,父親都會上前接待,並通過比手勢等方式與兒子交流,讓兒子了解顧客所需。
“他和人交流比較困難,我就陪著他擺攤,能夠照顧他。”1月17日,唐榮胡在接受成都商報記者採訪時介紹,16年前,兒子因身體條件受限,不方便找工作,他便讓兒子學了修鞋技術,從此擺攤為生。為了照顧兒子,他也不再四處打工,選擇陪著兒子擺攤。“雖然擺攤的收入只夠我們父子倆維持基本生活,但我還是打算一直這樣陪著他,直到我老去的那一天。”
父子情深
父親攤位緊挨著兒子攤位 兒子不明顧客來意,父親溝通
1月17日上午10時,成都商報記者來到內(nèi)江小東街時,唐榮胡、唐嶼父子倆的攤位緊挨著,兩個攤位都沒有生意。唐榮胡坐在自己的雜貨攤旁看書,不時抬頭看看兒子。唐嶼則在自己的修鞋攤旁站著,四處張望。
幾分鐘後,一名女子提著提包來到唐嶼攤位前,準備更換提包拉鏈。唐榮胡看見後,趕緊起身接過女子手中的包,將包遞給兒子,指著提包內(nèi)壞了的拉鏈。唐嶼從父親的動作中得知女子的來意,便坐下開始更換拉鏈。更換拉鏈後,唐嶼將提包遞還女子,父親收下費用。整個過程,唐嶼與顧客並無交流。
一會兒,一個婆婆提著鞋找到唐嶼,但她説明來意後,唐嶼卻沒弄明白,向父親投去求助的眼神。原來,婆婆的鞋脫膠了,希望唐嶼修補好。唐榮胡得知後,便俯身指著鞋子脫膠處,示意兒子將裂口粘好。
相依為命
父親12年前與妻子離婚
陪兒子擺攤為生已16年
成都商報記者上前試圖與唐嶼交流,但不論記者説什麼,戴著助聽器的唐嶼都向父親投去求助的眼神。“他(唐嶼)與人交流比較困難,雖然這幾年戴了助聽器,但只有別人説話聲音大一點,才能聽見一些。”唐榮胡説,所以大部分顧客找兒子時,都是他上前接待與溝通。
據(jù)唐榮胡介紹,他今年62歲,兒子唐嶼34歲,此外還有一個25歲的小兒子在浙江打工。大約12年前,他和妻子因性格不合離婚後,唐嶼便隨他一起生活,父子倆一起住在內(nèi)江文英街的公租房內(nèi)。他還説,兒子之所以聾啞,是因為剛出生一個多月時因發(fā)高燒打了不少抗生素的針藥,導致聽力障礙。“但我們到他(唐嶼)快兩歲時才發(fā)現(xiàn)他聽不見,也不會説話,送到成都、重慶的醫(yī)院去治療,但已經(jīng)晚了。”
唐榮胡説,因兒子是聾啞人,之前一直未能找到合適的工作。為此,在唐嶼姨媽的建議下,他決定送兒子去學修鞋技術。學了兩年修鞋後,17歲的唐嶼在當?shù)貧埪?lián)的幫助下,在小東街擺攤開始修鞋。“但兒子是聾啞人,與人交流比較困難,我很擔心他。”唐榮胡説,為了照顧兒子,原本四處打工的他便在兒子的攤位旁擺了一個攤位賣雜貨,陪著兒子,幫他與顧客交流。唐榮胡説,他倆擺攤一個月收入大概六七百元,只夠基本的生活開支,雖然比不上外出打工,但他陪著兒子心裏踏實,而這一陪便是16年。
親情承諾
父親打算陪他到老
以後託付給小兒子
雖然擺攤的收入不高,加上低保、殘疾人補助等,唐榮胡和兒子只能維持基本的生活開支,但兒子能自食其力,他十分滿足。“有時,顧客知道我們情況後,會多給錢,但唐嶼堅持不要。”唐榮胡驕傲地説,2011年,唐嶼曾作為內(nèi)江市市中區(qū)殘疾人自立自強的代表,參加內(nèi)江市殘疾人聯(lián)合會第五次代表大會。
2012年,唐嶼在當?shù)貧埪?lián)的幫助下戴上了助聽器。“有了助聽器,他能聽得見一些聲音了,和人的交流也方便了一些。”唐榮胡説,能聽得見後,唐嶼也慢慢學會了説“你好”、“對不起”等簡單詞彙,但還不能成句。“所以,他還是不能沒有我。”
唐榮胡稱,兒子今年34歲,有人曾給兒子介紹對象,但兒子都拒絕了。“我也不知道他怎麼想的。”他説,他希望兒子能夠成家,有人陪伴。在沒有成家的情況下,他打算一直陪著兒子擺攤,堅持到他老去的那一天。“我給小兒子説好了,等我照顧不了時,我就把唐嶼託付給小兒子,他也答應了。”
成都商報記者 姚永忠 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