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旺報》8日發(fā)表社評説:反對兩岸關係發(fā)展的人,常常強調中國因素滲透臺灣,將導致臺灣漸漸被“吞噬”,他們意圖通過“中國威脅論”恐嚇人民。在這套説辭的邏輯下,前進大陸經商賺錢,就有了原罪,因為他們的錢是從大陸賺的,大陸就可以對這些企業(yè)施加影響力,並通過他們來對臺灣施壓,與此同時,支援、促進兩岸關係發(fā)展的政治人物,他們的一言一行就都被歸類為替大陸“統戰(zhàn)”。
這套説辭,或者這種邏輯,從來就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在美日歐諸國早就存在而且仍舊存在,時不時就會有新一波的中國威脅論出現,當然,每一波中國威脅論風潮過後,還會伴隨新一波的中國崩潰論。但截至目前,中國既沒有把哪個國家威脅到崩潰,也沒有讓自己崩潰。但是,中國大陸的日趨強大卻是有目共睹,對國際政治、經濟的運作,日益展現影響力。
也不過十幾年前,美國的報紙或者政治新聞,其實鮮少看到有關中國的內容,但如今,打開各大主流媒體網站,總會看到大量大陸的新聞,並且還會配有許多深度的分析評論,至於學術界,中國研究更已經成為顯學。
美國政界和社會各界雖然重視中國大陸,但從來沒有懼怕,更沒有因此封閉自己,杜絕跟中國大陸的接觸,美國不僅沒有這樣做,反而不斷加強其與中國大陸的合作關係,盡可能地抓住中國高速發(fā)展所帶來的巨大商機。縱使中美總是衝突不斷,卻可以清楚地看到中美關係不斷改善的趨勢。
這當然不是在對大陸歌功頌德,而是提醒人們,中國大陸已日趨強大,影響力日漸增強,不會因為刻意視而不見就自動消失。對任何受影響的國家和地區(qū),所能選擇的只有面對,並想方設法因應,沒有其他道路。
具體到臺灣來説,兩岸貿易常年增長,臺灣赴大陸投資的趨勢也仍然繼續(xù),兩岸的經貿連結只會日趨緊密,這是任何政治勢力都無法阻擋的。想當年李登輝提出“戒急用忍”,陳水扁起初是“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後來很快改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但最終都阻擋不了臺商赴大陸的滾滾洪流。其原因無他,“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當局的阻撓只能徒增企業(yè)的成本,資本趨利的衝動仍然會設法衝破一切障礙。
民進黨最近檢討8年執(zhí)政成果,號稱他們也曾在兩岸經貿往來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實際上,這些所謂的成就恰恰是反映了他們的管控政策在面對經濟發(fā)展大勢時的蒼白無力。這不僅意味著他們阻礙兩岸經貿發(fā)展的政策失敗了,更意味著他們的整個立論基礎根本站不住腳。
如今,號稱在檢討“中國政策”的民進黨,仍然猶抱琵琶半遮面,一方面急於向外界展示自己有能力處理兩岸問題,另一方面卻又在扭扭捏捏地羅列出一堆理由,證明中國大陸日趨增大的影響力將會破壞臺灣的安定與安全,而自己提出的因應對策,無非是將中國視為外國,並加大管控力度。
但問題恰恰是,過去臺灣的所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或者其他一系列的兩岸法規(guī),都是以防堵中國大陸為出發(fā)點,大陸人或者大陸投資者得不到平等待遇,但資本的趨利衝動並沒有因此改變,中國大陸的吸引力更不會因此就消失,其結果自然是迫使大家想方設法尋找規(guī)避措施。
臺當局這種自討苦吃的政策思路,其實既實現不了防堵大陸的目的,也保護不了臺灣的本土産業(yè),其唯一的實際意義,就是堵住反對黨的嘴。而反對黨也可以從這些防堵措施中,滿足其意識形態(tài)鬥爭的需要。雙方各取所需,看起來也達到了一種平衡。
只是,大家都著力於表面文章的時候,臺灣的産業(yè)競爭力在下降,大陸可以提供給臺灣的商機也漸漸流失,兩岸的實力失衡局面無疑將更形加劇。面對這種發(fā)展態(tài)勢,反對黨可以繼續(xù)加大批判力度,而且大陸的影響力還可以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彈藥。只是,意識形態(tài)的對抗,取代了冷靜面對乃至因勢利導。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