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著整潔的格子襯衫、戴著厚鏡片眼鏡、腳穿皮鞋……看起來還有一股書生氣質的陸步軒當天在檔口隨手拿起一塊豬肉,麻利地把肉切成一片片。手起刀落間,顯得非常嫺熟。陳驥旻 攝
“北大才子”、“豬肉倌”、“屠夫學校校長”、“公務員”……這些標簽,17年來在陸步軒身上流轉。9月19日,陸步軒現(xiàn)身廣州肉菜市場豬肉檔口,剛辭去國家公職的他重執(zhí)“屠刀”:“過去賣豬肉僅為生存,但這次是主動選擇。”
已過五旬的陸步軒曾以陜西省長安縣文科“狀元”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後,因當初工作的柴油機械配件廠倒閉,面臨無資金、經驗和人脈資源的他,在經歷做小生意、打麻將博取生活費、做裝修、在歌舞廳任職等人生變遷後,選擇成為“豬肉倌”。
兩年後,陸步軒總結“豬肉倌”生涯,重新選擇場地賣豬肉,漸漸扭虧為盈,從一開始每天賣兩頭豬,變日售十多頭豬。28平方米的豬肉檔口,聘請5位員工幫忙。因為一次“切豬肉機器”的廣告,讓陸步軒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北大才子淪落街頭賣肉”、“浪費人才”、“給北大抹黑”……陸步軒賣豬肉一事引起社會譁然。2004年,雖然“豬肉事業(yè)”為陸步軒帶來200萬(人民幣,下同)的收益,但北大出身的他希望過上受人尊敬的生活,在當?shù)匕才畔拢x擇月薪僅1000元的文化部門。
“過去賣豬肉是被動的,但這次是自動選擇。”陸步軒稱,51歲選擇轉換職業(yè)是一個很艱難的選擇過程,但自身在豬肉行業(yè)有多年的積累,具備優(yōu)勢。“基層公務員值得尊重,但不值得我留戀。現(xiàn)在重新成為‘豬肉倌’,我很自豪。”
陸步軒此次重回“豬肉事業(yè)”,主要承擔研究工作。他稱,專家們在銷售等具體操作領域,研究不深;一般屠夫缺乏語言表述和總結的能力。他認為可以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重點研究豬肉的品質監(jiān)控和防疫體系。未來將常駐廣州,在電商方面開拓市場渠道。
陸步軒和另外一名北大校友合作開設的內地首家“殺豬培訓學校”,目前已經培育近萬名“職業(yè)屠夫”,絕大部分進入豬肉公司工作。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