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這屆奧運會的氛圍似乎格外放鬆。
“表情包”少女傅園慧橫空出世,張口就是網(wǎng)路金句,一顰一笑都不扭捏。泳壇名將秦凱決定“瘋狂一把”,在賽場上當著全世界向女朋友何姿求婚。
賽場之外,金牌也不再是收穫積極評價的硬指標了。即使是種子選手預選賽出局,觀眾還是大多表示心寬甚至心疼。
這種變化的意義,遠遠不止于微博的熱門標簽從“金牌榜中國列首位”換成了“洪荒之力”而已。
實際上,奧運會從來就不是純粹的技能比拼,如同婚禮不僅是一場請客吃飯。從開幕式、閉幕式到火炬?zhèn)鬟f,從四年一次的城市競標到國旗飄揚,奧運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有著大寫加粗劃線的儀式感。全球直播,網(wǎng)路轉播,將全世界都拉到了看臺上。
在這樣的背景下,集體情緒的導向直接反映了群體認同的歸屬。而最受關注的運動員,是時代故事的英雄主人公。
1998年長野冬季奧運會,楊揚白雪上的一抹紅影照亮了千家萬戶的電視熒幕。那年春晚上陳佩斯的小品《王爺與郵差》講述了一個清朝人參加奧運的虛幻故事。“只能跟在洋人後面”的心酸臺詞激起了大笑,笑聲裏更多是滄桑過盡的暢快。
2008年,北京舉辦了夏季奧運會,中國在金牌榜上居首,群星閃耀,劉翔走下神壇。
金牌榜上的名次曾如此牽動我們的心,奧運健兒的成功會獲得民族英雄般的待遇,而失敗則會對公眾情緒造成堪比背叛的傷害。我們證明自己的願望有多強烈,我們就有多在乎金牌。
但是今年,我們一邊笑嘻嘻地刷著傅園慧的表情包,一邊敲下“金牌不重要”。
或許是我們終於對國力足夠自信了。做主辦城市,做排行榜老大,該有的風光都有過了,沒必要過度補償了。
或許也是因為,仰望年輕運動員的,是同樣年輕的一代。
這一代不再把考上名校作為成才的唯一標準,不再將穩(wěn)定工作看作就業(yè)的唯一齣路,那憑什麼用一塊金牌限定自己所有的努力?
傅園慧們真實地活著,而真實,正是這一代人更想要證明的,是新的自信的來源。這個世界,不止一種自我的模板。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豐富和競爭矛盾麼?既然選擇如此之多,勝負不是判斷個人的唯一標準,盡全力參與即是光榮,我們故事裏的英雄為什麼而戰(zhàn)呢?
這是臺上臺下的年輕人都將面臨的。
傅園慧們最終還是站在了領獎臺上。結束比賽歸國前,這個姑娘在微博上自陳“我不是網(wǎng)紅。也不是表情包。我是一個職業(yè)運動員”。
她並不是個例。在奧運帆船的比賽中,中國姑娘徐莉佳一次次被取消成績,仍然力挽狂瀾,再次殺回榜首。即使最終兩手空空,她仍然自信地微笑著,説不後悔。
無論能力如何,無論結果如何,每一個運動員,走進賽場,都是來贏的。
“金牌不重要”,是結束了對自我的苛責。而緊接著這句通常還有一句“努力才重要”,那才是真正自我的確立。
想贏,有什麼不好?
奧運會結束後,夏天過去,又有一批年輕人將進入大學校園。在那裏,他們或許會陷入“在清華做一個差生”的疑惑,也會遭遇“創(chuàng)業(yè)了才發(fā)現(xiàn)自己什麼也不會”的窘境。
卡倫·霍妮在《我們時代的神經(jīng)癥人格》裏描述了這樣一種心態(tài):因為畏懼結果會令自己失望,所以連努力都不敢太過張揚。這樣一來,即使失敗,也並不會顯得自己無能。
假裝灑脫,笑著説“認真你就輸了”,那才是出於自我保護下的自我戕害。
這是每一個運動員強烈的勝利願望,是對這項運動,也是對每位對手的。越是熱愛,越是想做最棒的那一個。
或許這一代贏取金牌的驅(qū)動力,從來不是任務,而是願望。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