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貨幣超發(fā)才是通脹根源
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教授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周其仁
物價總水準上漲是因為流通中錢的總量太多,超過了商品和服務供給的可能。如果僅僅大力打壓高價,抑制通脹就難以期望好效果。
通脹是流通中的貨幣相對於生産供給增長過多。分出諸如輸入型通脹、成本推動型通脹等類別,不但邏輯上講不通,還可能分散治理通脹的注意力和關注點。所以,治理通脹的政策指向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堅決而穩(wěn)妥地收縮貨幣、增加生産。
有人問:那些高得離譜的物價,難道不要管一管嗎?有這樣的疑問,於是治通脹就有另外一個政策指向,即管制物價。其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限價、限購、説服,以及對通脹時期的漲價行為給予公眾輿論方面的壓力。
治理通脹的貨幣指向和價格指向,究竟有什麼分別呢?在日常生活裏,人們常常通過物價的上升才感到存在通脹。沒有買家相爭的行為,斷無漲價的結(jié)果。買家拿什麼互相競爭?就是競相出價,也就是看誰出的鈔票多。這樣看,單一商品之價上升,是競相購買、志在必得的購買力太旺;一連串商品之價上升,是競購這一連串商品的買家們出價過高;物價總水準上漲,則是因為流通中錢的總量太多,超過了商品和服務供給的可能。在任何情況下,錢多於物,其價必高。
也是説,高價背後總有錢多的影子。無論如何,離開了錢多的推動,不可能有高物價。錢多為源,才生出高價之水;錢多為本,才長出通脹之木。因此,如果僅僅大力打壓高價,抑制通脹就難以期望好效果。
其實,貨幣推動物價高漲,從來不是“平推”——也就是説,貨幣供應增加一倍,不是所有物價都會上漲一倍。在貨幣推動下,物價會“鼓包”,即一些物價漲得飛快,另一些物價卻變動平緩、甚至還有下降。通脹改變了相對價格,最後再推高物價總水準。
高價“鼓包”還有一個成因,就是借貸到手或賺到手的收入,集中于某個投資的方向。由於投資空間狹窄、從眾心理流行,追漲殺跌唯恐被落下,就容易出現(xiàn)因投放集中而形成的高價“鼓包”。而凡決定大手“投資”卻又無需對投資結(jié)果真正負責的場合,亂“投資”蔚然成風。傻錢集中導致高價“鼓包”,也不是罕見的事兒。
市場上冒出的高價,一般是需求集中,但商品與服務的供給卻存在嚴重障礙。這些供給障礙五花八門,有的因需求過於急促而起,例如非典時期的醋和口罩,説要一起要,廠家全力開工也趕不及,加設備要等時間。有的是體制性限制,比如我們這個在國際上爭取市場經(jīng)濟地位的國家,無論公益用地還是商業(yè)經(jīng)營用地,一律通過政府徵地,指標不夠,惟有把地價活活憋高。
[責任編輯:
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