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 籽
“保障的歸保障、市場的歸市場”,短短的十二個字奠定了房地産市場發(fā)展的基本思路,然而,這一方案執(zhí)行起來卻並不那麼容易。
房地産的保障功能需要市場的支援,而市場的調控依舊難以擺脫行政色彩。在用經(jīng)濟手段調節(jié)市場這條路被“趟”出來之前,短期的行政調控政策還能堅持多久?
11月以來,繼“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出臺房地産調控政策之後,武漢、南昌、瀋陽等二線城市也加緊拉開了樓市調控的序幕。截至目前,已有17個城市出臺了地方版樓市調控政策。綜合這些政策來看,依舊是行政手段為主,即便是經(jīng)濟手段,也是由行政主導。
首先,多個城市提出二套房貸首付進一步提高,由六成提至七成左右,利率不變。按照一般規(guī)律,首付比例、貸款利率這些操作細節(jié),應由銀行根據(jù)風險、可支配貸款自行決定。然而回顧歷次調控政策便可發(fā)現(xiàn),無論是首套房、二套房的首付比例貸款利率的確定、還是三套房放貸與否的判斷,都是由相關部委下發(fā)的決定。
其次,加大中小套型土地供應與商品房供應也是地方版調控的主要思路。從表面來看,增加供給可以有效緩解需求旺盛的局面,然而,本應由市場自發(fā)調節(jié)的“供需矛盾”,卻需要相關部門多次在調控文件中明確——中小套型不得少於70%。
從近三年的調控效果來看,以“限”為主行政色彩濃郁的調控手段調節(jié)市場的作用逐漸下降。
提高非本市戶籍人購房門檻、控制高端預售許可證及高端樓盤的成交、收緊單身限購措施或禁止未成年人買房等調控政策也是地方版調政策的主要手段。
顯然,用經(jīng)濟手段調控房地産市場的思路雖已明確,但這條路,並不那麼好走。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wǎng)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