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氣息越來越濃,全臺各地的年貨大街紛紛開鑼,吸引採辦年貨的人潮。春節(jié)是中國人最重視的民俗節(jié)日,因有較長的假期而成為闔家團圓的好時節(jié),除夕夜要準備一頓豐盛的“圍爐”年夜飯。為了迎接新年來臨,也得準備一些糖果餅乾瓜子,供親朋好友來拜年時享用。還有,外出拜年時,依照習俗都會帶些“伴手禮”。這些過年用到的食品、禮品,統(tǒng)稱為年貨,採購過程則稱為辦年貨。
臺灣各地有許多年貨大街,其中最出名的是臺北市迪化街。迪化街商家建築仍保有日據(jù)時期巴洛克風格,長期以來就是臺灣南北貨、茶葉、藥材、布匹的批發(fā)集散地,春節(jié)前更推出應景的香腸、臘肉、年菜、零食,搶辦年貨人潮絡繹不絕。
不過,民眾採辦年貨時也有“撇步”,對包裝食品應確認有效期限及外觀是否破損;對散裝食品應先看後聞加以辨識,外觀太鮮艷、白皙,或有腐敗、刺鼻、過於芳香的氣味,都應該避免購買。如能掌握這些原則,採辦年貨將成為賞心樂事。
其次,春節(jié)期間,臺灣從北到南的各地廟宇都香火鼎盛。民間信仰認為,財神是掌管金錢與財富的神明;在宗教領域、文明流變,都有財神存在。傳説陜西終南山的玄壇真君趙公明,與招寶天尊、納珍天尊、利市仙官、招財使者,合稱“五路財神”;商朝忠臣比幹為文財神,蜀漢名將關羽為武財神,五代掌管金蟾的劉海、明朝擁有“聚寶盆”的沈萬三、清朝的“紅頂商人”胡雪巖,都被視為財神。
臺灣有不少財神廟,所供奉的財神不盡相同,也有些廟宇把境內(nèi)外財神,全部請來共聚一堂,據(jù)説更能發(fā)揮神力。每間財神廟都香火鼎盛,尤其到了過年更是人潮滾滾,可見大家都想發(fā)財。
春節(jié)將屆,臺灣各地都出現(xiàn)車水馬龍的景況,許多旅客提著大包小包行李南來北往,在上下樓梯和上下車時非常不便。日前有近百名弘道初中學生穿著志工背心,在臺北車站擔任“臨時孫子”幫助搭火車民眾搬行李。“臨時孫子”的“臨時”二字,不只是“暫時”且更有“及時”之意;“孫子”二字,除了有晚輩對長輩的敬重孺慕之情與世代攜手扶持意涵外,更強調(diào)了超越血緣關係的社會連帶情感。因此,“臨時孫子”活動産生了很大的社會迴響!
前年來臺訪問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説“改變世界,從小處著手”,“臨時孫子”活動是一種“從生活中做公益”的活動,雖然幫忙抬行李可能不算特別值得推崇的大善行,但是正因為類似善行就在人們的生活週遭,需要人們及時去做,所以真想改變世界或想把愛傳出去的人,必能從“臨時孫子”活動中有所體悟。(海峽導報特約評論員、臺灣淡江大學教授 潘錫堂)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