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60年的重逢
——電影《風箏》見證中法民間友誼的故事
本報記者 彭訓文攝
“我想在這個場合,尋找我60年前的中國朋友。”當地時間3月24日,在法國巴黎舉辦的“光影流年——中法友好故事會”活動上,一位法國老人走上臺,説出這句話。
這位老人叫西爾維亞娜·羅森貝格,曾是1958年中法合拍彩色兒童故事片《風箏》中尼高爾這一角色的扮演者。這部電影講述了法國男孩比埃羅和妹妹尼高爾,通過一隻漂洋過海而來的風箏,與中國小朋友結下友誼的故事。周恩來總理曾設晚宴邀請劇組全體成員參加。電影上映後,曾在中法兩國引起轟動,並獲得卡羅維發(fā)利電影節(jié)和威尼斯電影節(jié)的重要獎項,增進了中法兩國人民的友好交往。
“大家看我的外形有很大變化,但我的心沒有變。”西爾維亞娜風趣地説,“我仍然記得熱情友好的中國人民,仍然記得當時和我拍攝電影的小演員們。記得有一個小朋友,每次我累的時候,他都會把我背在身上。記得有一個會説法語的小姑娘,總是陪在我身邊,幫我做翻譯……我很想見到他們,因為已經60年了,我非常思念他們。”
故事有一個圓滿的結局:在西爾維亞娜説完這些話後,主持人將準備好的“驚喜”請上舞臺——經常背她的中國哥哥劉祥生、懂法文的姐姐華衛(wèi)民。
西爾維亞娜緊緊拉著他倆的手,滿臉笑容,聊得很開心。劉祥生説,60年前,西爾維亞娜才5歲半,就是個小妹妹,非常活潑。“當時導演要求我們擁抱她,以示禮貌,但那時我們誰都不敢,現在想來真是很遺憾。”華衛(wèi)民出生在法國,當時主動報名參演,後來成為巴黎大學中文系教授,現在桃李滿天下。
當年,一隻風箏的美好寄託,促成了中法兩國的文化交融和民眾情誼。如今,越來越多中法民眾之間的友好交往故事正在不斷續(xù)寫。
(本報巴黎3月24日電)
彭訓文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