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臺灣青年的“夜生活”故事
中新網(wǎng)蘇州8月26日電 題:蘇州臺灣青年的“夜生活”故事
記者 鐘升
傍晚,剛剛吃完晚飯的蘇州市民們開始外出散步、乘涼。在一處夜市裏,一群年輕人正操著臺灣腔打理各自的攤位,蚵仔煎、肉腸的香氣一時瀰漫四週,引來不少市民嘗鮮。他們都是乘著夜經(jīng)濟的浪頭前來出攤的臺灣青年。
來自臺中的張偉良是臺青夜市中的銷量冠軍。2014年,張偉良來到蘇州闖蕩,成為了金門高粱酒的代理商。然而,原本是銷售旺季的今年春節(jié)期間,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發(fā),受此影響,金門高粱酒的銷量遭遇大滑坡。
閒下來的張偉良得知蘇州臺灣同胞投資企業(yè)協(xié)會正在組織臺青夜市後,拉上自己的大陸好友李馳一起來賣臺灣小吃,順帶發(fā)些金門高粱酒的銷售傳單。一天,李馳看到一則茅臺酒冰激淩的新聞。他靈機一動,與張偉良商量推出一款金門高粱酒冰激淩。
兩人馬上找來各種金門高粱酒,尋找適合做成冰激淩的種類。因為酒精在低溫下難以凝固,為了做成冰激淩,兩人反覆進行“技術(shù)攻關(guān)”。經(jīng)過一週的努力,金門高粱酒冰激淩正式上市,並一炮而紅。張偉良的冰激淩鋪在一些社交平臺上甚至成了網(wǎng)紅店,有人專程趕來打卡,“周圍的居民也有人天天來買,大家反饋味道不錯,而且吃完後睡眠品質(zhì)特別好”。生意好的時候,兩人一晚上能賣出兩三百個冰激淩,收入一千多元人民幣。
新北青年熊新傳來蘇州6年了。白天他是西裝革履的白領,晚上則搖身一變成為了套圈圈攤的攤主。一開始,熊新傳抱著體驗生活的想法前來擺攤,如今卻成了所有攤位中的人氣王,併發(fā)展出自己的一套“大陸夜市經(jīng)濟學理論”。
熊新傳介紹:“臺青做生意,往往是我的專長是什麼,我就賣什麼。所以開始時大家都是賣些臺灣的小吃、特産,自己覺得商品很好很棒,但顧客卻是無感的。而且和臺灣人喜歡在夜市上吃晚飯不同,大陸人都是吃過飯來逛夜市,所以吃的也很難賣出去。我們不能把臺灣夜市的那套經(jīng)驗籠統(tǒng)地套用在大陸,要了解大陸顧客需要什麼、消費習慣如何。”
每天收攤後,臺青們都會在微信群裏探討一天的經(jīng)驗與不足,並對攤位進行調(diào)整。原本攤位沒生意的情況慢慢開始好轉(zhuǎn)了。熊新傳也把攤位改成了套圈圈攤,以低價格主打親子互動項目。轉(zhuǎn)型的效果立竿見影,原本每晚一兩百元的利潤升到了四五百元左右,翻了兩倍以上。
你佈置攤位時我?guī)桶咽郑灰股盍藙t有小吃攤主挨個攤位送“補給”……對於在外打拼、白天忙於各自工作的臺青們,夜市把平時難以相聚的大家集中在一起,攜手努力。
更重要的是,臺青們通過擺攤加深了對大陸消費習慣的了解,增加了與大陸同胞的互動。熊新傳的攤位上,常常會有幾個父母在周圍工作的孩子轉(zhuǎn)悠。熊新傳會免費拿幾個圈給孩子們,套中的獎品也送給他們。熟稔後,孩子們開始主動幫助熊新傳維持攤位秩序。臺青攤主與他的大陸小幫手一道,為夜市增添了許多歡聲笑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