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旺報》今日刊登了由中央電視臺駐臺記者撰寫的文章,文章以北京、臺北兩地派駐記者的視角呈現(xiàn)出這兩座城市20多年來的變遷:北京由蕭瑟樸實的皇城發(fā)展稱為喧囂繁華的現(xiàn)代化都市,而臺北則由閃亮亮的大城市放緩成為寧靜淡泊的懷舊之都。這位記者感嘆:“你們曾經(jīng)的臺北,如今成了我們的北京,而我們曾經(jīng)的北京,如今成了你們的臺北”。
文章摘編如下:
1992年,18名大陸記者採訪團首次訪臺,新華社記者端木來娣寫道:“臺北高樓如林,閃亮著繁華的光輝……塞車、堵車成為了臺北市民揮之不去的夢魘,現(xiàn)代化的步伐已迅速侵入了臺北的每個角落。”
這一段描述,在2013年更頻繁地被臺灣記者形容他們看到北京的感受,喧囂繁華的現(xiàn)代化都市,伴隨著污染、擁堵、物價高昂等關鍵詞,成了今天北京的標簽。
同樣是臺灣記者,20多年前他們對北京卻有完全不同的感觸。《聯(lián)合報》派駐北京記者王玉燕説,她到北京時還是漫天的柳絮,在這樣浪漫的場景,她驚喜地看著街上還有穿梭的騾車,響著叮噹聲。對於看慣臺北燈紅酒綠的她,似乎是穿梭到歷史課本和影視劇當中,她告訴我們:“一到北京,我就愛上了這個地方。”
有無數(shù)臺灣朋友告訴我,那時的北京成了他們揮之不去的印象。當時王府井大街還沒有現(xiàn)在的高樓林立,國貿(mào)、大望路還是一片農(nóng)田。而蜂擁來北京的臺灣人帶著“亞洲四小龍”的成就感,俯瞰著蕭瑟又樸實的皇城,北京就這樣定格在每個人的腦中,成了他們最深的記憶。
2013年3月,首次來臺駐點採訪,從機場一路到臺北,我以為會和前輩一樣看到“閃亮著繁華光輝”,結果第一個印入腦中的,卻是王玉燕對北京的描述。我們的車子七彎八拐在萬華小巷裏穿梭,看著窗外老式的騎樓,一間挨著一間的小吃店和商鋪,心裏暗想,媽呀,原來這是臺北。
臺北好比一碗溫吞茶水,不慍不火,相比之下,北京像一口涮羊肉的大銅鍋,裏面是沸開水,撲通撲通冒著熱氣,燒得人心神不寧。北京好比整個大陸快速發(fā)展的縮影,所有人都在拼命往前趕路,抱著“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想法,希望在這個時代能夠狠勁地“抄”上一把。
我工作的地方附近有個火車站,每天無數(shù)扛著行囊背井離鄉(xiāng)的人,涌進這城市大街小巷,籠罩在空氣污染、萬丈高樓和無數(shù)汽車的北京,在他們眼裏,北京才“閃亮著繁華光輝”。
也許20多年前的臺北也曾這樣,如今卻放緩腳步。雖然有時這種放緩對臺北人來説並不完全是幸事。在北京受夠打車之苦的我,在臺北最享受招手便來的計程車,但司機卻對我埋怨經(jīng)濟不景氣,拉不到多少本地客,只好靠遊客拉生意。
我喜歡臺北的舊街道,卻總有臺灣朋友跟我抱怨,“臺北太破啦,上海浦東以前是農(nóng)田,現(xiàn)在早把臺北比下去了”;一個工作不錯的臺灣朋友最近向老闆辭職,理由是想休息一下思考人生,我剛想羨慕他30多歲年紀便有如此境界,他卻冷冷地説:“如果你工作10年,職位跳了幾級,薪水卻沒加,你還要做嗎?不知道未來要怎樣,所以乾脆停下來。”
離開臺北前一晚,從陽明山俯瞰臺北,一直在想我眼中這個城市的寧靜和淡泊,之於臺北究竟是什麼?我也在想,常會厭倦北京的浮躁喧囂,之於現(xiàn)在還在那裏生活的臺灣人又是什麼?曾經(jīng)臺北在大陸人眼裏“閃亮著繁華的光輝”,而如今這裡卻成了我們這些走得太急、太兇的北京人,偶爾歇下腳來喘口氣的地方。
你們曾經(jīng)的臺北,如今成了我們的北京,而我們曾經(jīng)的北京,如今成了你們的臺北。(文:胡婧)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zhuǎn)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