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東高鐵的“橋隧醫(yī)生”
【新春走基層】
1月5日9時,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南縣氣溫已是零下35攝氏度,飄落的雪花中,牡佳高鐵倭肯河大橋裹著一身銀粧,哈爾濱鐵路局雞西工務段的4名橋隧工扣緊安全帶,正要爬上15米高的“橋肚子”裏去檢修。
“沒事,我托著你,放心踩。”橋墩處,工長于楊半蹲在地上,弓起後背,對橋隧工蔡曉曦喊道。由於穿得太厚,蔡曉曦又嬌小,工長于楊就當起“人梯”,手動將她托上去。
“我以前恐高,工作三年,幾乎每天都要爬高,這毛病都治好了。”蔡曉曦搓了搓凍僵的手,勒緊安全帶,踩著于楊的後背,手腳並用上了橋。
倭肯河大橋全長7000米,是我國“最東高鐵”牡佳高鐵的重要通道。每天都有一群“橋隧醫(yī)生”來到這裡,于楊所在的高鐵橋隧檢修班組,負責牡佳高鐵54座大橋、隧道的檢修任務。班組18位職工,最大的45歲,“90後”的蔡曉曦是車間最年輕的女橋隧工。
雖説是女孩子,但看起來文弱的蔡曉曦幹起活來卻一點不含糊。背著十多斤的工具包,蹚著過膝的積雪一走就是半個小時。
高鐵橋由235節(jié)橋廂組成,橋廂裏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唯一的光源就是大家的頭燈,趕上動車組從橋上經(jīng)過時,橋廂裏一陣轟鳴,大夥兒趕緊捂上耳朵,停下腳步,等列車駛過再走。
春運期間正是最冷的三九天,零件會因為受冷收縮而鬆動,比如梁端止水裝置如果破損,上面的鋼軌也會跟著變形,影響列車運作安全和舒適性。“橋隧醫(yī)生”工作時不僅要能吃苦,更要心細。螺栓是否鬆動、橋墩上下層縫隙不能超過1毫米,整座橋940個部件,得逐一查看,容不得一絲馬虎,每次檢查都要近7個小時。
作業(yè)時間長,午餐就是自帶的麵包餅乾,早上的熱水也都凍成了冰碴兒,大夥兒只能嚼著冰解渴。在橋廂裏作業(yè),上廁所不方便,蔡曉曦就儘量少喝水,拿著麵包幹噎。平時她還負責製作工單,記錄作業(yè)人數(shù)、時間、事項,這需要摘下手套寫上一個多小時。由於長時間在外作業(yè),她原本白嫩的臉凍得黑紅,手上也起了凍瘡,蔡曉曦抹點凍傷膏,依舊風風火火地幹活。
蔡曉曦家在外地,坐高鐵只要2個多小時,但春運期間,班組人手少、任務重,她就住在工區(qū)。最長時,近三個月沒回家,很多家住本地的同事都給她帶好吃的改善伙食。“一個月胖了好幾斤。”通電話時,蔡曉曦向家人幸福地“抱怨”。
“每次坐動車回家,經(jīng)過一座座大橋時,我想起自己所做的工作,心裏挺驕傲的。”蔡曉曦説。
天色漸晚,蔡曉曦和工友們返回工區(qū),遠處長鳴破空,一列動車組迎著晚霞駛過倭肯河大橋,向著蔡曉曦他們相反的方向,疾馳而去。(記者 張士英 本報通訊員 張學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