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10月9日電 題:清廉、務實、愛民:縣委書記姜仕坤的人生情懷
新華社記者李春惠、羅宇凡
2016年4月12日,在扶貧開發(fā)攻堅戰(zhàn)的決勝時刻,貴州晴隆縣委書記姜仕坤倒下了。
這名大山裏土生土長的苗族漢子,在異常貧瘠的土地上破局開路、耕耘堅守,用自己46年短暫的生命兌現(xiàn)了對黨和人民的承諾。
在他的遺體告別現(xiàn)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千余名幹部群眾自發(fā)聚集在殯儀館為他送行。在這些人中,有靠養(yǎng)羊富起來的農(nóng)民,有他自掏腰包幫扶過的貧困戶,有跟隨他一起奮戰(zhàn)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的戰(zhàn)友同事……他們記憶中的片段,讓人們真切地感受到這位人民公僕短暫而光輝的一生。
同事的眼中:清廉、務實、拼命
朱黎家給姜仕坤當了6年司機,多次見證姜仕坤的正直和清廉。
“有人想巴結(jié)姜書記,送禮被拒絕後,就想辦法接近我。”2014年9月份,一個商人找到朱黎家,對他説和姜書記很熟,給書記帶了點東西請他轉(zhuǎn)交,被朱黎家當即回絕。
“書記千叮萬囑:別人送東西不能收,我的駕駛員就是要不近人情。”朱黎家對姜仕坤鐵面無私很是敬佩。
姜仕坤愛學習,愛看書,在他的辦公室和宿舍裏有許多書,他去世後,家人僅從辦公室整理的書就裝滿了7個編織袋。
“只要有時間都在看書,出差最喜歡逛書店。”縣委辦副主任賀伯果説,有一次隨姜仕坤去廣州出差,其間走進一家書店,賀伯果看中一本關於厚黑學的書並準備購買,卻受到了姜仕坤的嚴厲批評,“多看歷史專著、經(jīng)濟管理之類的書,這對你今後成長、走正道有幫助。”
賀伯果説:“書記做人堂堂正正,也影響、教育身邊的人堂堂正正。”“不愛説大話,做人很務實。”晴隆縣委副書記王琴説,這幾年工作強度大,姜仕坤白天調(diào)研,晚上看材料、開會是工作常態(tài)。住在姜仕坤宿舍樓下的縣人武部政委崔戰(zhàn)朋説:“經(jīng)常在淩晨一兩點聽到樓上傳來書記洗漱的聲音。”
慢慢的,這也成了縣裏幹部的工作節(jié)奏,尤其是副縣級以上幹部,已習慣了中午一兩點吃中午飯、晚上七八點吃晚飯、晚上十一點後回家。
“書記剛?cè)デ缏r就像個小夥子,這幾年頭髮掉了、白了不少,老得太快了。”王琴説。
縣長查世海2014年8月到晴隆任職,姜仕坤第一次找他談話就説,晴隆經(jīng)濟基礎差,自然環(huán)境惡劣,晴隆的領導幹部尤其要做表率,要能吃苦、多做事。
工作一段時間後查世海發(fā)現(xiàn),晴隆的黨員幹部特別能吃苦,精氣神普遍比較好,“這和姜仕坤的影響分不開,姜書記帶動一班人跟著幹。”
群眾的眼中:親民、愛民、重民
“我是農(nóng)民的兒子,要做對得起農(nóng)民的事情。”從一名放牛娃成長為縣委書記,姜仕坤骨子裏對群眾有深厚感情。
大田鄉(xiāng)蘭蛇坡村是全縣最窮的村之一,全村800人全是苗族,貧困發(fā)生率超過80%。蘭蛇坡村位於海拔1800米的高山上,去往蘭蛇坡村的山路是一條“驚險山路”:左側(cè)是石壁,右側(cè)是懸崖,路上還佈滿碎石、溝壑。
就是沿著這條路,姜仕坤四上蘭蛇坡。
曾在大田鄉(xiāng)工作的茶馬鎮(zhèn)鎮(zhèn)長田志敬説,姜仕坤每次去蘭蛇坡都要走進老百姓的地裏、豬圈和牛圈,“去發(fā)現(xiàn)問題,其實也是教我們怎麼幹。”
大田鄉(xiāng)董箐村陶金翠家的問題,也是姜仕坤在豬圈裏發(fā)現(xiàn)的。
去年4月,姜仕坤遍訪時徑直走進了貧困戶陶金翠家的豬圈,豬圈裏有一頭肚子很大的母豬,陶金翠在豬圈裏一邊看著母豬吃食,一邊來回撫摸著母豬的脊背,這個動作讓姜仕坤感到很奇怪。
原來,這頭豬並不是陶金翠家的。陶金翠的丈夫王東患有間歇性癲癇病,三個孩子中兩個上學,一個有智力障礙,全家重負落在陶金翠一人身上。沒有文化,沒有技能的陶金翠以種苞谷、喂豬養(yǎng)家,但沒錢,只能“討母豬喂”,就是幫別人喂母豬,母豬下的豬崽兒可以分一半。
了解情況後,姜仕坤掏出1800元交給村幹部,委託他們買一頭母豬送給陶金翠,特別交待,買懷孕母豬。
陶金翠終於喂上了自己的豬。到目前,這頭母豬已下了二窩共20來只小豬崽兒,賣了6000多元,第三窩豬崽兒很快就要出生。
陶金翠直到最近才知道,那個一來就往豬圈裏鑽的好人是縣委書記。
“姜書記了解我們農(nóng)民的疾苦。”紫馬鄉(xiāng)栗樹村支書何庭幫説。
紫馬鄉(xiāng)栗樹村納壩組64戶居民倚山而居。2012年8月,村民向時任縣長的姜仕坤反映,納壩組後山頂危巖體上的裂隙已有好幾米寬,隨時可能發(fā)生山體崩裂,要求政府把“懸在腦殼頂上的巖子”炸掉。
早在數(shù)年前村民就發(fā)現(xiàn)了這塊危巖體並向上級反映。2004年,政府投資另外選址給村民修建了數(shù)十套移民搬遷房,但由於新址沒有土地,原來的土地離新址較遠,大部分人搬出後又折返。可是,巖子上越來越大的裂隙讓村民們坐立不安。
姜仕坤決定實地查看。沿著泥濘不堪的放牛路走了一個多小時後,姜仕坤爬到開裂的危巖體上,寨子情況一目了然。
姜仕坤拍了板:“田地都在寨子邊,另找一片土地耕作很難,村民的要求合情合理,把巖子炸掉既排除了隱患,又方便耕作。”
縣政府再投入192萬元,將危巖體成功爆破。自那以後,村民們終於睡安穩(wěn)了。
親人的眼中:重情、有愛、無私
姜仕坤年邁的父母仍在老家冊亨縣務農(nóng),每次一回到父母家,他就挽起褲腳下地幹活,或者陪著老母親擇菜、喂豬。姜仕坤覺得父母太辛苦了,想把他們接回城住,但提了幾次老人們都不願意,藉口説忙了一輩子閒不下來,其實是不想給他添麻煩。
今年過年回老家時,姜仕坤還對二老説:“等我閒一點,帶你們?nèi)ヂ眠[。”
姜仕坤在兄弟四人中排行老二,是“家裏最有出息的人”。大哥姜仕乾只上到高中,是鄰縣冊享縣自來水廠的一名工人。有一年冊享縣某單位招工,分管的副縣長恰好與姜仕坤共過事,姜仕乾找到姜仕坤希望他幫忙,可姜仕坤卻説這“不符合政策”拒絕了他。
四弟姜仕學是興義市公安局刑偵大隊長,去年局裏提拔3個副局長,資歷和能力都具備條件的姜仕學沒在提拔之列。“我知道二哥不會去‘打招呼’,打鐵還需自身硬,是我能力還不夠。”姜仕學説,這事之後,姜仕坤專門找他長談了一次,安慰和鼓勵他。
按照老家的習俗,女兒田姍靈隨祖輩姓田。田姍靈是姜仕坤的“心頭肉”,是深圳大學大二學生。姜仕坤去世後,田姍靈回來整理他的遺物,晚上十點十五分姜仕坤的手機突然響了。
手機螢幕上顯示:鬧鐘。
初中開始,田姍靈就寄宿學校,一個月左右才能見上姜仕坤一面。晚上十點十五分是田姍靈中學時代下晚自習回到寢室的時間,姜仕坤每晚這個時候都會打來電話,初中高中共6年,從不間斷。
“他還留著鬧鐘,説明他一直在惦記我。”田姍靈捧著手機淚如雨下。
妻子王作艷已習慣了沒有姜仕坤陪伴的日子。王作艷和姜仕坤同一年被分配到冊亨縣坡妹鎮(zhèn),一個是幼兒教師,一個是鄉(xiāng)鎮(zhèn)科員。1994年兩人相愛結(jié)婚,1997隨著工作的變動兩人開始兩地分居,兩地奔波的生活過了13年。
王作艷説,結(jié)婚這麼多年,姜仕坤沒有帶她單獨旅行過一次。女兒中考、高考時,姜仕坤都不在身邊。
姜仕坤到晴隆工作後,偶爾回家一次,坐在沙發(fā)上都能睡著。王作艷心疼丈夫,有時週末去晴隆看看姜仕坤,但他不是在鄉(xiāng)下就是在開會,每次只能歉意地對王作艷説:“等我退休了天天陪你,把欠你的補回來。”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