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媒體報道,臺南市長賴清德上週六拆除全市中小學校園內(nèi)14座蔣介石雕像,拆除前1小時才電話告知相關(guān)學校校長,部分校長反映措手不及,無法對居民交代,引發(fā)“偷拆”爭議。臺南市議員王家貞、盧昆福、蔡淑惠3月23日上午召開記者會,痛批“死刑犯行刑前也要通知家屬”,賴清德的行為是行政“霸淩”,與恐怖分子無異。
“偷拆”爭議
拆除校園內(nèi)的蔣介石銅像,賴清德21日晚間表示,是為落實轉(zhuǎn)型正義,讓銅像爭議走入歷史。希望把事情一併解決,何況校園本身就不適合再擺放任何政治圖騰。
拆不拆,確實一直存在爭議。賴清德2月28日表示,將在最短時間內(nèi)拆光臺南市14所校園內(nèi)的蔣介石銅像。此後就有民眾抗議,綠營內(nèi)部也有爭議。賴清德隨後稱將成立專案小組研議。不料僅僅過去20余天,也未公開“研議”結(jié)果,臺南市政府就已經(jīng)大動作連夜開拆。
臺媒報道,拆除過程,可謂保密到家,各校人員在拆除人員到場前,才被通知到場拍照存證。21日拆除當天,成功初中附近居民前往抗議,教育局承諾緩拆,傍晚5時卻一記“回馬槍”,迅速拆掉蔣介石銅像並從後門搬走。
“偷拆”招致輿論反彈。
“賴神”急了
臺南教育局副局長黃緒信表示,拆除銅像費用近10萬元(新臺幣,下同),裝修費約20萬元,以教育局業(yè)務費支應,1個月修復後將於桃園大溪重新面世。
但是有校長表示,原來臺南縣市合併之前,臺南縣長蘇煥智也曾要求所屬初中小拆下蔣介石的銅像,也承諾後續(xù)安置問題。結(jié)果卻是,部分學校因沒有地方遷移銅像,拆下後仍放在校內(nèi)。還有校長表示,雕塑拆除,因遭到地方人士抨擊,學校只好再花錢修復並在原地重新豎立。
賴清德此番行為,被輿論視為是一齣急功近利的戲碼。國民黨籍“立委”蔡正元在臉書上批評他“一心想當神”。賴清德説選擇在假期拆除銅像,是為了“減少衝突”,但是社會輿論對此事顯然有不同意見。有臺灣網(wǎng)友指其“拆掉現(xiàn)實的蔣介石銅像,樹立虛幻的賴神權(quán)威”。
賴清德的施政素有勤政和廉潔之名,是民進黨人氣僅次於蔡英文的政治明星。然而,他近來的政治態(tài)度卻似乎有變,耐人尋味。有島內(nèi)媒體分析指出,這種轉(zhuǎn)變,最終還是跟2016佈局有關(guān)。賴清德是急於擺脫“地方首長”的定位,希望以高調(diào)及強硬態(tài)度爭取更多的關(guān)注。
迎合“獨派”
拆蔣介石銅像可謂綠營縣市首長們最愛的“行為藝術(shù)”,賴清德並非民進黨內(nèi)第一人。2007年,時任高雄市長的陳菊,也曾漏夜將高雄中正文化中心的巨型蔣介石銅像“大卸八塊”。面對藍營民代及民眾的抗議甚至“跪求”,陳菊動用警察暴力驅(qū)離。只是陳菊當年拆掉銅像後就突發(fā)中風,被坊間傳言是“報應”。
臺灣的蔣介石銅像數(shù)目最多時據(jù)稱有4萬多座,其中絕大部分已在陳水扁執(zhí)政時期被拆除毀棄。桃園大溪的兩蔣雕塑公園因陸續(xù)接納了全臺各地“無家可歸”的蔣介石銅像,這才聲名漸起。賴清德再向蔣介石銅像開刀,有臺媒稱,“賴神”不信邪,是把蔣介石銅像當做了自己政治星光大道的墊腳石。
“去蔣化”背後就是“去中國化”,這是臺灣社會的普遍觀點。賴清德突然大動作“偷拆”,臺媒分析指出,今年“2?28”前後,臺北、臺南等地發(fā)生了“獨派”人士向蔣介石銅像潑漆的事件,有的銅像更遭遇“斬首”,場面觸目驚心。賴清德“偷拆”銅像,是在迎合“獨派”口味,反映了賴清德在與蔡英文交手失利後的焦慮。“賴神”演的賣力,只是綠營是不是該好好想想,這樣的“政治秀”究竟還會有多少民眾買賬?如此“行為藝術(shù)”,還是省省吧。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