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媒體報道,臺北市西門町峨嵋停車場雙屍槍殺案,殺手陳福祥24日早上6點40遭警方逮補。柯文哲在第一時間,得知陳福祥被逮後,一度曾質疑早已知道對像是誰,為何這麼晚才抓到人?儘管事後他強調這並非責備,但卻引發(fā)基層員警和網友不滿,嗆聲“有本事下次來抓抓看!
臺灣《聯(lián)合晚報》25日發(fā)表評論説,柯文哲又説錯話了。這一次,受害者是不費一槍一彈、11天內捕獲峨眉停車場槍殺案的臺北市警方。雖説綜觀柯文哲的豐功偉跡,最不缺的就是他的“失言“記錄,但失言本身事小,背後凸顯的意義,才是值得探究之處。
評論指出,柯文哲的失言,大致可分成三類:第一類是未經思考的情緒性發(fā)言,如在社會局的活動上因不滿活動流程而爆粗口;第二種,是基於偏見産生的歧視性言詞,如選前爭議頗大的“洞洞説”或“櫃檯小姐説”;第三種,則是基於無知而對政策、時事發(fā)表的看法。
評論説,此次柯文哲對警方破案時程發(fā)表的“高見”,大致應屬於第二類或第三類。或許柯文哲就是認為警察也屬於“無效率”,需要“被改革”的一群,因此不分青紅皂白,就妄下斷言;也或許柯文哲根本不清楚發(fā)生了什麼事,就只憑僅有的資訊,便認為警方有“檢討空間”。這也難怪警方痛批柯以為有“時空戰(zhàn)警”。
評論認為,對自己的失言,柯文哲或者不以為意,或者道歉賠不是,都已成為常態(tài)。但另一個常態(tài)是,輿論與民眾對其發(fā)言往往極度的寬容,甚至以“直率”美化其失言。但語言是思想的展現,公眾場合爆粗口,證明情緒管理不佳;因為偏見妄下評論,證明人文素養(yǎng)涵養(yǎng)不足;以無知下斷言,則是政策制定的大害。這三者,都不是優(yōu)秀的領導人應具備的特質。
評論最後説,柯文哲享受民意光環(huán),為其辯解的作法並不是幫助柯文哲進步,而是害他陷入錯誤的迴圈而不自知。偶一的失言是疏失,成為常態(tài)就是反應其人格特質確有欠缺之處。身為民眾期待的政治人物,以及首都臺北市的大家長,柯文哲在管好臺北市以前,應該先學著管好自己的嘴巴。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