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執(zhí)意從12月15日起在龍山寺舉辦“火大群眾大會”。臺灣《旺報》23日發(fā)表評論指出,蘇貞昌這些作為,顯然是要揮別黨內對他“無感領導”的批評,營造“強有力領導”的形象。但這種與社會基本情勢脫節(jié)的草率作法,不可能帶來好處。蘇貞昌出身街頭,更應該理解政黨“成也群眾、敗也群眾”的事實,應該更謹慎思考走向深綠的危險性。
評論摘編如下:
臺灣內部並沒有拉馬英九下臺的氛圍,但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執(zhí)意從12月15日起在龍山寺舉辦“火大群眾大會”,本週及下周還要在臺中舉辦兩場群眾大會,1月13日並將要求各地方黨部全力動員,在臺北舉行一場“嗆馬大遊行”。
蘇貞昌這些作為,顯然是要揮別黨內對他“無感領導”的批評,營造“強有力領導”的形象。但這種與社會基本情勢脫節(jié)的草率作法,如果未達到目的,不僅可能危及2014年的“七合一”選舉,對2016年的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更不可能帶來好處。
蘇貞昌就任黨主席後,究竟要帶領民進黨往那個方向走,確實讓民進黨員迷惑。原先他恢復設置“中國事務部”,讓人感覺他有意循著蔡英文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後的路線,希望跟大陸搞好“民共關係”。但是11月21日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並未如外界期待,把“主委”位置交由謝長廷擔任,反而把“中國事務委員會”的“主委”領導制改成召集人制,並自兼召集人。蘇貞昌權力一把抓的作法,顯然是向深綠靠攏,不願對大陸釋出任何善意。
蘇貞昌回到深綠及街頭運動老路線,勢必強化“反中”傾向,縱然這條路線真的幫助蘇貞昌打贏明年初臺中第2選區(qū)“立委”補選,進而戰(zhàn)勝2014年“七合一”地方選舉,但是2016年的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民進黨將再度面臨如何讓民眾信任其兩岸政策的老問題,蘇貞昌必須深思。
畢竟,持續(xù)性的政策才是值得民眾信任的政策,如果民進黨每逢選舉就修改一次政策,結果不只會讓自身失去方向感,更不可能贏得民眾的信賴,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前夕就會再度陷入“親中”、“反中”的路線搖擺,而深化民眾對民進黨“執(zhí)政”的疑慮。4年多來兩岸經(jīng)貿緊密化,臺灣民眾對大陸的敵意已逐漸降低,民進黨“反中”路線的支援者也逐漸消失,“搖擺”將造成更多民眾的疑慮,這是蘇貞昌應該理解的地方。
民進黨內一些精英,並不理會蘇貞昌的緊縮政策,反而積極參與12月10日、11日的“臺北會談”,顯見民進黨內不管是“親中”或“反中”的精英,已不排斥跟大陸學者對話,民進黨如果要扮演一個開放性的政黨,黨主席就不該採取封閉性的操作手法,否則只會離黨內精英越來越遠。一個失去黨內精英支援的政黨,只會讓民進黨更走回頭路,讓街頭的群眾操縱黨魂。
如果黨魂操縱在街頭群眾手中,就會如同蔡英文般,誤以為“三隻小豬”的街頭力量,會讓民進黨打敗馬英九,但結果蔡英文還是輸給馬英九80余萬票,讓蔡英文不得不感嘆離勝利“還差一哩路”。須知所有執(zhí)政型政黨都是精英政黨,只有獲得黨內外精英的支援,才有可能在選戰(zhàn)中獲勝。依靠街頭群眾力量只會因群眾牽引而失去方向,這才是政黨在選舉中的最大危機。蔡英文迷信“三隻小豬”是扳倒馬英九的機會。但馬英九最後獲得企業(yè)精英的廣泛支援,終於得以連任,保障了國民黨的執(zhí)政權。
臺灣已非威權時代的臺灣,街頭運動必須有非常強烈的正當性,否則將“傷人三分、自傷七分”。民進黨並不缺乏群眾魅力,缺乏的只是學術和企業(yè)精英的支援,蘇貞昌出身街頭,更應該理解政黨“成也群眾、敗也群眾”的事實,應該更謹慎思考走向深綠的危險性。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