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協(xié)、海基會兩會復談將於6月11日登場。此次國共兩黨“胡吳會”的成功,營造了兩岸復談及今後對話協(xié)商的樂觀氛圍。
臺灣《新生報》今日刊文説,不知多少人盼了多少年的兩岸關係改善,就在這幾天內開啟一連串的契機。和以往八年的陳水扁時代相比,或再往前推至李登輝時代“特殊兩國論”的那時情境,簡直不可同日而語。雖然兩岸在這過程中,虛擲了不少寶貴時光,但看今日重啟良性對話,益感彌足珍貴。
綜觀此次“胡吳會”之所以能夠成功,雙方在擱置主權爭議及語藝工程上,都做了最大的彈性與安排,兩岸顯得更有默契,轉而想在實質問題上爭取改善與突破。
文章分析,表面上看來,好像關鍵都在於兩岸領導人。其實,不妨可以放大來看,更重要的是人民或民間的意願,他們想要、想看到“變好的”、“建設性的”,以及和以往不同的兩岸互動。無論從四川救災賑災及推動兩岸復談的種種過程裏,都不難看出兩岸民眾往來之間的善意與想改變現(xiàn)況的信念,兩岸相關領導人應只是做到民眾認為該做的事而已。
因此,若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為了未來,為能讓兩岸關係更近,不僅在領導人層次,要緊的是廣大民眾之間,更要有包容性與相容性。説得實際些,無論13億大陸民眾或2,300萬臺灣同胞,都是黃皮膚,黑眼睛,黑頭髮的華夏兒女,此種血脈之情是無法分割的。
目前海峽兩岸的同胞們所能做的,就是要從“差異性”中走出,反其道而行,進而多尋找、多建立雙方“共通性”。兩岸民眾本是同種同文,同受中華文化的源流,而且經(jīng)濟民生上更有著可供共同創(chuàng)造的利益基礎。當前該做的就是“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兩黨及兩岸同胞在此絕對要有最大的共識,才能不斷開啟海峽兩岸共用的最大機會。
文章最後總結説,和平發(fā)展一向是海峽兩岸倡導的主題。臺灣如何超越以往的“臺獨邏輯”,如何更好的建立兩岸互信互助關係,應是當下值得審慎戮力的要務。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