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yè)生造假,遲早會“賠了夫人又折兵”,但這誠信缺失的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後者才更值得反思和拷問。
學生會幹事變成幹部、共青團員“眨眼”成共産黨員、短期培訓就成名校畢業(yè)……正值高校就業(yè)季,類似的簡歷造假、文憑“注水”,在一些高校畢業(yè)生求職中已成公開的秘密,甚至出現(xiàn)了比拼造假現(xiàn)象。應屆生論壇上,甚至有人認為“簡歷不造假,十足一大傻”。
“造假”已不新鮮,按經(jīng)濟規(guī)律來説,有需求的地方就有産出、成本低獲利高的地方自然會有人趨之若鶩、趨利避害。“造假”琳瑯滿目、花樣翻新,概因為這在很多場合、很多時候是一筆“失少得多”的買賣。然而,所有造假,從長遠來看都是得不償失的,表面看得到的是一時的利益、機會這些有形財富,但失去的往往是誠信、正直、公平這些無形的價值。很多人總習慣用一時的利益得失來衡量利弊,如此就陷入了“慾望無窮、貪婪膨脹”的無底深淵,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畢竟“人在做天在看”。
把道德批判的鞭子打在造假者身上,無可厚非,這也是當下社會最常見、最安全的一種思維模式——一看到“造假”就迅速佔領道德高地、舉起批評的大棒。每每如此,都讓人們看到社會道德底線的捍衛(wèi)者力量如此雄壯,可一回到現(xiàn)實中,“造假”似乎隨時都在身邊發(fā)生,多數(shù)人還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tài),原來很多批評都是一種“道德幻象”。回到大學畢業(yè)生造假這件事上,批評造假固然沒錯,卻又不能把板子一味打在某個群體身上。很多時候,“造假”是一條流水線,“造假者”往往處於下游,沒有太多話語權、議價權、決定權,多是被動去迎合,倒是對造假推波助瀾的一些上游污染,更值得批評和反思。
沒錯,説的就是用人單位的“人才觀”。呼籲了多少年,批評了多少年,現(xiàn)實也上演了無數(shù)真相,可“唯文憑、唯身份、唯簡歷”的用人觀卻始終不見有根本好轉。一方面市場化這麼多年,企業(yè)單位早已把創(chuàng)新、人才看做發(fā)展的根本,另一方面卻又在人才入口處設置重重“安檢”門檻,按照這個樣子,孔子肯定要敗在和珅手裏、李白的詩句肯定比不過嚴嵩的“青詞”。當上游被一些陳舊、僵化的觀念價值污染,指望下游的求職才俊個個冰清玉潔、正直誠信,恐怕是顛倒了邏輯。如果企業(yè)單位的用人觀,尤其是國企事業(yè)單位的人才觀念不根本轉變,大環(huán)境下還會催生一波波造假大學畢業(yè)生。
大學畢業(yè)生造假,遲早會“賠了夫人又折兵”,但這誠信缺失的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後者才更值得反思和拷問。
本報特約評論員馬九器
[責任編輯:李傑]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