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産手機大賣
近期,國産手機的銷量持續(xù)走高,引起了各界的關注,如華為、小米、vivo、OPPO等國産手機銷量均有增長,市場份額也在逐步提高,大有搶佔市場的勢頭。國産手機迎來了銷售的高峰期。
近期國産手機銷量持續(xù)走高
早在幾個月前,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發(fā)佈了《2015年6月國內手機市場運作分析報告》,數據表明,今年上半年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2.37億部,同比增長7.4%。上半年,小米的銷量為3470萬臺手機,同比增長33%;華為手機出貨量為5000萬部,國內市場3100萬臺,同比增長40%;而魅族成為後起之秀,銷量增長速度最為迅猛,銷售出890萬臺,同比增長54%。雖然距離前二者,還是有不少的差距,但是實力不容小覷。
有業(yè)內人士指出,隨著近年我國網際網路普及率的提高,智慧手機成為越來越多人進行社交的主要媒介之一。國産手機的逐漸崛起成了不爭的事實,而其中最大的贏家,當屬華為。上半年華為的手機銷量還略次於小米,而據最新報告顯示,在剛剛過去的第三季度中,華為智慧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81%,超越小米,排名第一,小米則位居第二。就東莞賣場的情況來看,華為和魅族手機的銷量也是穩(wěn)居國産手機前列,其中爆款的機型有華為mate 7和魅族note 2。
筆者向時尚電器市場部負責人了解到,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國産手機與三星等國際等廠商差距迅速縮小甚至已超越,無論在性價比、外觀還是價格方面都符合大眾的追求,華為更是在歐洲市場成了主流。而小米、金立、vivo、OPPO等國産手機也進入了印度、印尼、泰國等新興市場。
性價比高提高了國産機競爭力
國産手機逆襲之路可謂是起起伏伏,從最初的模倣到現在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有今天的成績實屬不易。1999年是國産品牌進入手機市場的第二年,市場份額僅佔2%,到了2003年,銷量就佔到中國手機市場總銷量的58%,而這一年也是國産手機最風光的一年,但好景不長,隨著國外品牌的進入,國産手機很快就被洋品牌比下去了。直到近年來,國産手機漸漸發(fā)力,逐漸找回曾經屬於自己的市場。如今正在崛起的華為、小米、中興等國産手機品牌就是最好的説明。
國産手機銷量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據蘇寧方面介紹,首先,是國産手機性價比較高,其次,國産手機在性能和配置上逐漸完善,近年來,穩(wěn)守高性價比路線的國産廠商開始掌握核心技術,並希望能走高端路線。這也切合了消費者對於手機配置的要求,同時,在價格上,國産手機相對於三星、蘋果更具有優(yōu)勢。
除了性價比高、價格適中、符合我國的平均消費水準外,國産手機硬體方面也在不斷地創(chuàng)新,據時尚電器鄭經理介紹,比如參數至上,配置高、性價比好、攝像頭像素高等也是消費者非常關心的問題,這方面國産手機一直在做功課。有的消費者希望能先體驗在購機,OPPO、華為等國産手機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消費者可先到店體驗真機再作決定購買,進一步讓消費者提高了購買的慾望。
另外,國産手機的多元化也是其特點之一,國産手機的花樣絕對不輸外産,例如電動旋轉鏡頭,電子光圈,曲面?zhèn)绕恋鹊?mate7的按壓式指紋識別、魅族mx2的窄邊框宣傳、魅族的home鍵手勢操作。且實用性強、雙卡雙待,生活、工作兩服務,性價比高了,國産手機自然有了競爭力,能與國外品牌一較高下。
對國外品牌手機産生威脅
一位在蘇寧工作多年的總經理表示,國産手機近年來的高銷量對於國外品牌手機定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尤其是以華為為首的高端機,比如華為榮耀系列和P系列,憑藉其出色的外觀和高配置高性能成功地斬獲了不少粉絲,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對三星和蘋果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
國産手機的銷量持續(xù)走高,相對而言國外品牌手機必然受到了一定的衝擊,在高端機方面,之前一直是iPhone、三星和華為三強鼎立,而如今這一位序已經悄然發(fā)生變化,目前為止華為高端機銷量現已超越三星。今年2月份和3月份,蘋果仍然是中國智慧手機市場的第一名,但是到了4月份,蘋果被小米超越了,5月份,小米和華為都超過了蘋果,蘋果屈居第三名。雖然最新有數據顯示9月份蘋果又奪回“王冠”的寶座,但事實證明,國産手機的確對國外品牌手機産生了影響。
而市場綜合行情也足以説明這一點。以“中興、華為、酷派、聯(lián)想”為代表的國産品牌手機企業(yè)發(fā)展壯大,産銷量已躋身全球前十。對國産手機而言,強大的産品功能和用戶體驗,已經成為消費者認同國産手機品牌的基礎。在國産手機廠商的集體努力下,産品功能絲毫不比國際品牌遜色。
對於國産手機而已,經歷了數年的競爭與洗禮之後,正在以獨特的方式,參與到世界手機競爭的大格局中來。但從長遠來看,國産手機廠商的競爭模式才剛剛開始。相信隨著國産手機品牌的日漸成熟,未來的智慧手機市場,必有國産手機品牌的一席之地。(文/圖 王丹妮)
[責任編輯: 李振]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