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家庭選購了新能源車,“充電難”已成問題,遺憾的是,在充電樁數(shù)量偏少的同時,“有樁沒電”“偏僻難找”“多重收費”等問題更加劇了“充電難”。一項調查顯示,在城六區(qū)能找到的5000多根充電樁中,竟有近千根不能使用。
充電樁沒通電,中看不中用
海澱區(qū)後廠村路路邊,中關村第二小學百旺校區(qū)正對面,有個擁有24個充電樁的充電站。充電站裏一輛電動汽車沒有,近一半車位停著燃油汽車。走近一看,這排草綠色的充電樁雖然外表嶄新,可顯示屏和充電槍落了一層灰,全都沒在使用。
充電站對面的小賣部老闆説,這些充電樁幾個月前就裝上了,但至今無法使用。“還沒給電,也沒見人用過。”
在新浪汽車聯(lián)合第一電動網(wǎng)日前舉辦的“輪語匯”線下沙龍中,新能源汽車服務平臺“電動生活”公佈了一個調研結果:在城六區(qū),用市面上的12款搜尋充電樁APP尋找所有能找到的充電樁,一共有5025根,但其中有近1000根是不能用的。
電動生活創(chuàng)始人魏士欽介紹,充電樁置於荒草叢中被廢棄、遭到人為損壞、被汽油車佔位很常見。“有些充電樁還玩‘躲貓貓’,安裝位置隱蔽,根本沒法充電。”
多重收費,運營商系統(tǒng)不相容
電動車主小趙最近碰見一件無奈事兒。手機應用搜到一寫字樓的地下三層停車場有充電樁,小趙興衝衝地開車過去,可要進地下車庫時被保安攔了下來,説要充電就得先交30元。充完從地下車庫出來時,小趙又被攔下來要求再交10元。“30元是租賃費,這10塊錢是停車費。”保安説。
“合著充個幾度電,加上電費、充電服務費,一共得交四份費用,六七十塊錢就這麼出去了!”小趙覺得很不劃算。
業(yè)內人士分析,多重收費、各家充電樁運營商系統(tǒng)不相容,是造成有些充電樁利用率低的主因。
“南四環(huán)的集美傢具城,停車場免費,那兒的充電樁每天都得排隊充,充電量很大。充電樁位置導致的時間成本、各種額外費用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的金錢成本,消費者都會考慮。”北汽新能源充電部門副總監(jiān)陳保江表示。
充電樁導航APP眾多,可沒有一款能做到資訊全面而準確,個別充電樁成了“漏網(wǎng)之魚”,車主壓根兒不知道它的存在;各家充電樁運營商支付方式也各不相同,這使得那些依賴公共充電樁的車主,必須配備“多APP多卡”出門才踏實。
業(yè)界人士也表示,充電樁建設不該“跑馬圈地”。“很多建設方、運營方還是沒有站在用戶的角度,總是基於自身的優(yōu)勢去做充電設施的假想,這跟用戶需求之間有一定距離,是市場的痛點。”
根據(jù)需求建樁“接地氣兒”
在華商三優(yōu)總工程師丁曉偉看來,充電樁利用率不高只是階段性問題。北京已有6萬多輛新能源汽車,但散落在城市當中,和充電樁的結合率還是較低。“電動汽車的密度一旦提高,充電樁的利用率就會提高,車樁互相結合一定會更好。”
魏士欽則從支付和導航兩方面給出建議:出現(xiàn)一個類似“銀聯(lián)”功能的第三方平臺將各家的結算統(tǒng)一起來,而且車主不用辦各種卡,靠手機支付解決;同時,有款APP能夠真正把所有的充電點籠絡在一起,並且資訊要準確,確保用戶能找到樁。
為避免充電樁盲目擴建,業(yè)內人士建議,充電樁運營平臺可以嘗試在充電樁建設之前,先挖掘整個區(qū)域的電力負荷、規(guī)劃條件,根據(jù)車輛情況測算使用率,如充電時間、充電位置,分析大數(shù)據(jù),按照區(qū)域充電的需求去建造充電點。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