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被視為“電商的最後一片藍海”,今年“雙11”期間,生鮮電商表現不俗,各種蔬菜、水果、牛排、螃蟹等,紛紛“觸電”,市場異常火爆。
記者在百度上搜“生鮮電商”時跳出800多萬條資訊,全國範圍內大大小小的生鮮電商已經有3萬家左右。
除了阿裏、京東等巨頭積極參與謀求佈局外,還有從傳統(tǒng)行業(yè)中孵化的諸如中糧我買網、順豐優(yōu)選,都參與到該領域的角逐,進而形成了三類模式:
一是以在天貓、京東等為代表的平臺型電商;二是以順豐優(yōu)選為代表的綜合性食品電商;還有就是如本來生活網、易果網這樣的垂直型生鮮食品電商。
生鮮電商像“硬骨頭”:
香卻並不好啃
生鮮電商能夠快速發(fā)展,主要得益於其較大的市場規(guī)模被資本市場看好。但這片市場像“硬骨頭”,香卻並不好啃。
記者調查發(fā)現,生鮮電商的成本竟高過菜市場,並且産品品質難以控制,消費者對生鮮亦有安全疑慮。“相比數位、家電市場,生鮮電商還遠未成熟。”一位電商人士稱。
楊女士本來想加入生鮮電商的生意,但了解後發(fā)現,這個領域的消費者規(guī)模小且分散,配送成本很高。而生鮮,既要生又要鮮,倉儲要求大大高於普通商品,冷鏈物流配送成本非常高。
“算了一下,很難盈利,必須有大量資金投入。”楊女士説。
[責任編輯: 宿靜]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