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 觀
#冰桶挑戰(zhàn):慈善還是作秀?#
風靡全球的創(chuàng)意公益活動“冰桶挑戰(zhàn)”風已經(jīng)吹到中國,賺足了人們的眼球。 “冰桶挑戰(zhàn)”,全稱為“ALS 冰桶挑戰(zhàn)賽”,該活動始於美國,參與者席捲了美國科技界、體育界甚至政界。活動規(guī)定,被邀請者要麼在24小時內接受讓冰水澆濕全身的挑戰(zhàn),要麼選擇為對抗“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捐出100美元。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從7月29日至8月18日,“冰桶挑戰(zhàn)”為ALS協(xié)會增加了307598名新的捐贈者,一共為協(xié)會帶來1560萬美元的捐款,遠超去年同時段的180萬美元。從8月17日起,“冰桶挑戰(zhàn)”來到中國,雷軍、劉德華、周傑倫等國內各界名人也陸續(xù)接受挑戰(zhàn)。
@一條狗的春天:ALS患者又被俗稱為“漸凍人”,這是一種漸進性的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科學家尚不明確其病因,該病暫時也無法治愈。世界上最有名的“漸凍人”就是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了。
@瓷娃娃罕見病關愛中心發(fā)起人王奕鷗:現(xiàn)在名人的作用比較凸顯,都是一些大V、商界人士及明星參與。我很想呼籲更多的公眾、個人可以通過這個挑戰(zhàn),既體驗不同的生命感受,也關注跟自己不一樣的少數(shù)群體,關注罕見病群體。
@路高明:很多公益慈善活動很難引發(fā)年輕人的興趣,而此次“冰桶挑戰(zhàn)”至少在宣傳推廣上十分“接地氣”。能將公益慈善活動變成一個社會的熱門討論話題,在某種程度上講,已經(jīng)成功了。但在傳播熱潮過後還應為罕見病患者群體多做一些實際的工作。
在美國科技巨頭們的挑戰(zhàn)錄影中,無論是蓋茨還是貝索斯,他們都在傳遞“冰水”精神,都真誠地講述了“ALS”群體的故事——公益先行,娛樂次之。可傳入中國後,“冰桶”、“潑水”、“明星”、“美女”、“濕身”成了主角,而原本最重要的善因卻成為道具,變得無足輕重。
@羅永浩:今天下午的例會後看微博,發(fā)現(xiàn)很多相關帖子甚至沒有附上ALS的網(wǎng)址,感覺大家玩高興了,多多少少有點忘了“當初為什麼要出發(fā)”的意思,所以決定不湊熱鬧了,改為我代表錘子科技的395名同仁,給ALS捐39500美元。
@晞墨如金二小姐:打著慈善的大旗,“冰桶挑戰(zhàn)”其實是種真人秀,它的成功得益於將名人效應發(fā)揮到極致。再加上名人都有利益訴求,“冰桶挑戰(zhàn)”一不小心就成了名人的行銷秀,這點倒是從比爾·蓋茨到雷軍都驚人的一致。
@聽柏拉圖辯論的那堵城墻:只要能結出慈善的果,又何必非要挖出到底是不是作秀的因呢?在我看來,哪怕他們有私心雜念,有意宣傳自己,但也確實帶來了善款和社會關注,這樣就夠了。
微 吧
商界大佬的“屌絲”往事
又到了每一年的開學季,大學新生相繼入學報到,開始了大學生活。在傳統(tǒng)觀念中,大學似乎是通往成功路上的必備要素。但在中國的商場中,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因各種原因,並未上過大學,但這並未阻止他們日後在商場上的成功。他們又是如何成功逆襲,成為商界大佬的呢?
海底撈掌門人張勇對於很多人來説,張勇這個名字還很陌生。而由他所創(chuàng)立的海底撈恐怕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1994年,四川拖拉機廠電焊工張勇,在老家四川簡陽擺起了4張桌子,利用業(yè)餘時間賣起了麻辣燙。當時的他,完全沒想到,有一天海底撈火鍋會在中國大陸引起轟動。
1994年在四川簡陽成立第一家海底撈。2013年,公司已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全國21個城市擁有90余家直營店,員工近2萬人。
“玻璃大王”曹德旺9歲才上學、14歲就被迫輟學的曹德旺,在街頭賣過煙絲、販過水果、拉過板車、修過自行車,經(jīng)年累月一日兩餐食不果腹,在歧視者的白眼下艱難謀生,嘗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那是精神和肉體蒙受的雙重苦難,但他並未逆來順受,而是不斷與命運抗爭。1987年,福耀玻璃集團成立,目前已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車玻璃製造商。
蒙牛董事長牛根生蒙牛乳業(yè)集團創(chuàng)始人牛根生1958年生於呼和浩特。出生不久,為生活所迫,牛根生被親生父母賣入養(yǎng)父母家。據(jù)牛根生描述:“因為吃不起飯,親生父親開價50塊錢把我賣了。”由養(yǎng)父母撫養(yǎng)14年。牛根生1978年參加工作,成為一名養(yǎng)牛工人。1983年進入乳業(yè)工廠,從基層幹起,直至擔任伊利集團生産經(jīng)營副總裁;1999年,牛根生離開伊利創(chuàng)立蒙牛,成為“乳業(yè)大王”。
首富宗慶後2013年5月6日,《新財富》雜誌發(fā)佈“2013 新財富500富人榜”,娃哈哈集團宗慶後以700億元財富成為2013年首富。而年輕時代的宗慶後,在海灘上挖鹽,曬鹽,挑鹽,在茶場種茶,割稻,燒窯,在農村一待就是足足15年。1978年, 33歲的宗慶後回到杭州,10年裏輾轉于幾家校辦企業(yè),依然鬱鬱不得志。待到他開始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一個42歲的沉默的中年男子。
點 評
@原野: 高考並不是奮鬥的終點,不管成績如何、讀什麼大學,都不是決定個人成敗的關鍵。那些低學歷者在步入社會時,不容易得到一份穩(wěn)定的收益和工作。但所謂光腳不怕穿鞋的,窮則思變,他們不會因為接受更多的教育而被理性框框束縛,且容易通過實幹獲得回報。
@寒山風:時代不同,不可同日而語,新生代企業(yè)家如果沒上大學的話,則恐怕就很難成就一番大事業(yè)了。一個時代的成功只屬於過去,成功的經(jīng)驗不可複製,誰想複製誰就要付出代價。政界如此,商界也不例外。
@銘庶京華:王石、任正非、馬化騰、柳傳志等商業(yè)大佬們的創(chuàng)業(yè)傳奇,也曾經(jīng)激勵了無數(shù)熱血青年。當我們知道這些大佬們可能不真的是白手起家,而是因為後面有一個“好爹”後,難免失落。不過,父輩們給予大佬們更重要的東西,也許並不只是資源和財富。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wǎng)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