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副教授汪曉雲作品《從儀式到藝術——中西戲劇發(fā)生學》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該書對戲劇史的起點問題進行了研究,梳理出了戲劇從儀式轉變?yōu)樗囆g的發(fā)生學脈絡,並通過古希臘戲劇與中國戲劇加以印證。書稿共有八章,通過對酒神、儺神神話及其祭祀儀式的發(fā)生、發(fā)展的分析,指出中西方神話、祭祀儀式的內在同一性;通過對古希臘戲劇與宋元戲劇的比較研究,分析戲劇從儀式向藝術轉換的緣由、關節(jié)點;通過對中西戲劇從儀式向藝術轉換的完成的研究,探討了中西戲劇藝術的差異性及其成因。
古希臘戲劇發(fā)生於酒神祭祀儀式,中國戲劇發(fā)生於儺儀。中西戲劇從儀式向藝術轉換的起點分別是宋元戲劇與古希臘戲劇。戲劇從儀式向藝術轉換體現(xiàn)為儀式“魔力”轉變?yōu)樗囆g“魅力”、儀式“凈化”轉變?yōu)樗囆g“教化”。促使儀式向藝術轉換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巨變導致集體性不安全感,使知識階層與民眾階層具有同樣的“補償需要”,當社會恢復穩(wěn)定,集體性“補償需要”不再存在,戲劇就成為表達個體“移情需要”的形式,從而完成了從儀式向藝術的轉換。
[作者介紹]
汪曉雲,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副教授,著有《一“字”之差:“道”何以“道”》《一“名”驚人:“崑崙”之“道”》《一“器”之下:“翠玉白菜”何以為“鎮(zhèn)國寶”》《一本正“經”:隱秘的漢語聖經〈海山經〉》以及《神·鬼·人:戲曲形象探源》等。
[責任編輯:楊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