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石家莊2月22日電 題:後人憶抗日保臺志士丘逢甲:兩岸小人物間斬不斷的千絲萬縷
作者 李茜 郝燁
百餘年前,晚清抗日保臺志士丘逢甲在廣東彌留之際仍心繫臺灣,立下遺囑“葬須南向,吾不忘臺灣也。”百餘年後,臺胞邱世華循著曾叔祖父丘逢甲的足跡,從臺灣來到大陸成家立業(yè)。“無論過往還是未來,兩岸小人物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繫,是任何人和事都斬不斷的。”
1864年生於臺灣的丘逢甲,祖籍廣東蕉嶺,1889年己醜科同進(jìn)士出身,被當(dāng)時的中國清朝政府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做官,遂返回臺灣。甲午戰(zhàn)爭後,丘逢甲曾組織義軍抗日保臺,兵敗後離臺,回廣東蕉嶺定居,並在當(dāng)?shù)嘏d辦教育,倡導(dǎo)新學(xué),後投身於孫中山的民主革命。1912年病逝于廣東蕉嶺,臺灣建有“逢甲大學(xué)”以示紀(jì)念。
在長輩回憶和邱世華心中,先祖丘逢甲能文能武,功名卓著,並在臨終時仍心繫臺灣。
上世紀(jì)80年代末,邱世華姑媽、丘逢甲的侄孫女丘秀芷開始在臺灣和大陸蒐集丘逢甲的遺物、資料。
“如果一個大家族沒人繼承祖先遺志,沒有精神上的統(tǒng)一,這個家就散了。”邱世華説。有一次,為避免丘逢甲一塊題有“冬官第”的牌匾流落民間,丘秀芷曾拿出買房的積蓄收購此牌匾。
經(jīng)過多年努力,丘秀芷不但將丘逢甲的事跡、文學(xué)創(chuàng)作等整理成冊,並將許多遺物捐贈給紀(jì)念館。如今,位於臺中市的丘逢甲故居被評為一級古跡;位於北京的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jì)念館內(nèi)展示有丘逢甲抗日保臺的事跡以及邱氏家族捐贈的丘逢甲遺物。
2015年,邱世華看準(zhǔn)大陸市場,來到河北創(chuàng)業(yè),並遇到生命中的另一半,成了一名“唐山姑爺”。2017年春節(jié),邱世華第一次在唐山過年,感受到了與臺灣不一樣的年俗。邱世華説,雖然有文化差異,但殊途同歸,兩岸文化本源是一致的。
對於兩岸關(guān)係的未來,邱世華表示很有信心,兩岸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和平發(fā)展才是民意所趨。“經(jīng)過‘黃金十年’,很多臺灣人對大陸有了客觀全面的認(rèn)識,我也在盡力傳達(dá)兩岸民間的真實(shí)情況。”
如今,邱氏家族每逢春秋兩季都會祭拜丘逢甲。“邱氏家族中最看重的就是誠信和忠誠,無論在臺灣還是大陸,我們都在踏著先祖的足跡,踐行先祖的精神。”邱世華説。
2016年7月,邱世華的“臺灣奉茶小站”在河北石家莊市開業(yè)。出身書香世家的邱世華始終覺得自己不像個生意人,他的目的是做個“茶人”。邱世華希望在推廣臺灣茶的過程中,能通過自己的影響,讓大陸對臺灣有更加客觀的了解。(完)
[責(zé)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