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mmmmm"><small id="mmmmm"></small></tr>
    • <noscript id="mmmmm"></noscript>
      <nav id="mmmmm"></nav>
    • <tr id="mmmmm"></tr>
      <nav id="mmmmm"><sup id="mmmmm"></sup></nav>

      婷婷色婷婷开心五月,一夲道岛国无码不卡视频,日韩人妻无码bd,亚洲另类无码专区首页

      English

      臥枕宋元 融匯中西 追憶海派書畫大家陳佩秋

      2020年06月29日 08:55:00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98歲高齡的海派書畫大家陳佩秋先生於26日淩晨駕鶴西去,令書畫界為之扼腕。

        “筆墨當隨時代。”半個多世紀來,陳佩秋在花鳥、山水、工筆畫、書法等領域成就斐然,常被譽有“臥枕宋元、融匯中西”的大家風範。她早年以山水為起點,20世紀50年代後專攻花鳥,畫風濃麗秀美,格調委婉含蓄。20世紀90年代,她又探索細筆青綠山水,吸收西畫特色技巧,別開生面。至晚年,老人又在青綠山水上傾力於彩墨,創(chuàng)出彩墨結合的中國畫新風。

        斯人已逝,書畫氣息長存。文藝界憶其仙骨,是為一段海派書畫傳奇。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陳佩秋的大名“佩秋”源於何處,按老人自己的説法來自屈原的名篇《離騷》。“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她的學生們回憶,老人愛蘭,作畫與為人仰慕屈子風骨,她的筆墨中飽含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宛如“花中君子”,大氣、灑脫。

        陳佩秋是繪畫科班出身,曾在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接受現(xiàn)代科學方法的訓練,有著紮實的寫生基礎。20世紀50年代,陳佩秋從杭州來到上海,在市文管會工作。上海中國畫院籌備期間,陳佩秋成為畫院最年輕的畫師之一。1956年,陳佩秋憑藉工筆畫《天目山杜鵑》獲得上海青年美展一等獎,參加全國青年美展獲得二等獎。但她從未驕傲自滿,相反一直在工作和生活中、在與藝術家的交往中不斷汲取營養(yǎng)。

        與她交誼多年的上海市文聯(lián)工作人員回憶,當年畫院要求畫師體驗生活,陳佩秋去了龍華苗圃(後稱上海植物園)寫生。寫生非常辛苦,她和苗圃女工一起吃住。大部分人很快就打了退堂鼓,她堅持了3個多月。她曾説:“在苗圃裏我最喜歡畫的是蘭花。因為蘭花很美,香味持久,花期也長。寫生的好處就是你可以知道它的生長過程,不是自己編出來的。”

        在徒子徒孫眼中,陳老的書畫和為人宛若蘭芝,“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超越一個甲子,始終勤勉耕耘在藝壇一線。

        “美”與“難”的辯證統(tǒng)一

        有“臥枕宋元、融匯中西”美譽的陳佩秋對中國書畫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有自成一體的觀念與表達。業(yè)內認為,觀察近百年的中國書畫史,這份來自女性學者的獨立見地,令人感佩。

        她對如何傳承中國書畫體系,堅持“揚棄繼承、轉化創(chuàng)新,不復古泥古,不簡單否定,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xiàn)代表達形式。”

        從時間維度看,陳佩秋主張,全面繼承弘揚中國書畫自晉唐宋元以來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拘泥于“文人畫”的桎梏。從空間維度看,她主張中西融合,不是簡單地加入西畫元素,而是要在用色等方面下苦功,不拘泥于“水墨畫”一種。

        陳佩秋弟子、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徐建融介紹,先師對於藝術的見解,歸根結底是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精神不外乎二:一是美感,二是難度。陳佩秋始終主張創(chuàng)新,但衡量創(chuàng)新成功與否的標準,不是簡單的“為新而新”,更在於“美”與“難”的辯證統(tǒng)一。

        她主張,只有當你的創(chuàng)作不僅新奇,而且這種新奇的技藝和境界是別人難以企及的,那麼你的創(chuàng)新才真正具有藝術史的意義。否則,所謂的“創(chuàng)新”不過是嘩眾取寵、曇花一現(xiàn),無法承受時間的考驗。

        事實上,陳佩秋的書畫生涯,也正是這樣踐行其創(chuàng)新理念的。首先,在中國畫壇,與書畫泰斗謝稚柳結為賢伉儷的陳佩秋,不曾因為“謝氏光環(huán)”而淡化個人的畫風特色,相反在運筆和用色上,陳氏自成一體。

        徐建融回憶起20世紀七八十年代,老師就贈予他外國進口顏料,有一些自己至今不捨得使用,而今已是“物是人非”。而陳老個人晚年對外國進口顏料的使用也是大膽創(chuàng)新。

        2016年陳佩秋與上海龍華古寺住持照誠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山高水長”書畫聯(lián)展。探索以西式印象派的用色技法用於中國畫,層層疊彩,令畫面層次更為豐富通透,開創(chuàng)了陳氏青綠山水的新風。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點評,展品以山水為主,層巒疊嶂,山川悠遠,彩墨並重,青綠單純,體現(xiàn)出陳佩秋將宋元傳統(tǒng)的大山大水體格與現(xiàn)代筆墨形式相結合的開拓創(chuàng)新,既傳達出宏闊的山水意境,又充滿水色天光的交響,更展現(xiàn)出她人到晚年的通達情懷。

        “我要畫畫,到生命最後一息”

        “我要畫畫,到生命最後一息。”2014年入冬時分,上海大劇院內名家雲(yún)集,這一晚陳佩秋與方增先、尚長榮、賀友直、草嬰、秦怡等榮獲第六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

        已是九旬高齡的陳佩秋站在舞臺上手捧獎盃,回憶起自己多年來的堅持。她謙遜地將自己的成績歸功於上海這座城市“海納百川”的文化積澱。她説:“我要感謝上海這座有文化傳統(tǒng)的城市。60多年來,我受這座文化城市的哺育,才取得一點點成績。”

        從上海出發(fā),陳佩秋桃李遍天下。很多晚輩後生感念她的提點,認為老人沒有架子,是真正的“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楷模。

        光陰年輪轉至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老人居家安養(yǎng)身心,仍不忘她牽掛的人和事。老人為抗疫一線的白衣戰(zhàn)士走筆抒懷,送上祝福。最近還專門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抗疫主題藝術作品展書寫“抗擊疫情,人人有責”八個大字。

        徐建融説,陳佩秋晚年與佛教界交誼,主要是將“仁者愛人、助人為樂”的思想融入書畫和為人的實踐中。而縱貫其一生,始終如一的思想精髓是如屈子般高潔的赤子之心。

        陳佩秋之子謝定偉向媒體介紹,老人去世突然,雖未留下遺言,但仍有遺願未了。“最近幾年,對於宋畫研究和鑒定,她一直耿耿於懷,有很多新的想法。之前浙江出版的一套宋畫全集,她每一頁都仔仔細細地看,認認真真地發(fā)表看法。這兩年我就著手幫她整理這些鑒定看法,原計劃今年年底將這些研究結集出版。沒想到母親已經看不到了。”

        據(jù)知,老人生前還有一方閒章,上有“無絕”二字。“無絕”來源亦是屈原《九歌·禮魂》中的一句——“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字裏行間透露出陳佩秋一生對家國、對藝術的執(zhí)著之念。

        本報記者許曉青、孫麗萍、楊愷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tài)|轉載申請|聯(lián)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

      婷婷色婷婷开心五月
    • <tr id="mmmmm"><small id="mmmmm"></small></tr>
      • <noscript id="mmmmm"></noscript>
        <nav id="mmmmm"></nav>
      • <tr id="mmmmm"></tr>
        <nav id="mmmmm"><sup id="mmmmm"></sup></n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