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6月27日電 題:蠟像藝術家周雪蓉:十年“匠心”打造民族品牌蠟像館
中新網記者 程景偉
記者近日赴廣東中山採訪大象東方蠟像藝術、“帷幕開啦”蠟像館創(chuàng)始人周雪蓉時,她正帶領團隊創(chuàng)作一組以粵劇為主題的名人蠟像作品。
“發(fā)源於嶺南文化的粵劇,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通過蠟像這種超寫實的視覺媒介,向公眾復活粵劇各種名伶的魅力。”這位從事蠟像藝術創(chuàng)作20餘年的工藝美術大師表示,要通過蠟像藝術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美。
早在1999年,周雪蓉就開始探索蠟像藝術創(chuàng)作,如今創(chuàng)作團隊從原來的幾個人發(fā)展到50多人,她和團隊創(chuàng)作的蠟像作品超過600尊。
走進中山大象東方蠟像藝術體驗館,科學家袁隆平,畫家齊白石、畢加索,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等,可謂世界名人都瞬間“穿越”,齊整整地展現在面前,使人産生一種真假難辨的眩暈感。
蠟像是一種“立體攝影”式的超級寫實雕塑媒介。據了解,蠟像材質比一般雕塑更適合還原表現對象與母題的視覺質感,它所塑造的人物能夠在視覺上給人一種“克隆”的真實感,不僅在審美上具有很強的觀賞性,還具有能夠更加真實還原歷史人物故事的獨特功能。
周雪蓉表示,做一尊逼真的蠟像,要經歷製作前期的數據採集、造型動態(tài)的規(guī)劃設計;中期的雕塑、翻模、上色、植發(fā)等龐雜的環(huán)節(jié);後期的整體調整,空間、燈光、服裝與環(huán)境等設計。在時間的跨度上需要好幾個月才能完成。
“每個過程都需要由經驗豐富的工藝師完成,比如雕塑家、模具師、化粧師、植發(fā)師等。”她稱,每一個細分環(huán)節(jié)又需要統(tǒng)一在蠟像最終的整體視覺感中,才能實現蠟像製作的最終目的。
在長期探索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經驗積累中,周雪蓉總結出了“視覺DNA”概念。她認為,蠟像作為一種視覺媒介,與其他視覺藝術一樣,都試圖通過其材料特性傳達表現對象的“寫真性”,而相對於繪畫的二維空間、傳統(tǒng)雕塑的三維空間,以及現代攝影與多媒體藝術借助機器傳達形色質感的還原,蠟像的材質媒介與藝術形式則能夠很好地融合空間、質感與形色的各種關係,特別是在視覺“寫真”體驗中達到“DNA級別”的美感體驗。
周雪蓉表示,目前,在其蠟像製作中,不僅完全實現了蠟像人物的皮膚肌理、皺紋、斑點、痣疤、頭髮等質感和真人幾乎別無二致,達到“騙人”的效果,而且人物的性格、神態(tài)、氣質甚至職業(yè)身份都能夠清晰地呈現出來。
蠟像《藝術家》為周雪蓉的代表作之一,是其以當代知名超寫實畫家冷軍為母題、前後花了一年多時間創(chuàng)作而成。周雪蓉稱,蠟像《藝術家》的頭髮、服飾、眼鏡、椅子、畫筆等均取自冷軍本人,這使得該作品的意義超越了蠟像純粹視覺“逼真”的語義邊界,而獲得了“視覺DNA”概念更深層的許多可能性。
在周雪蓉的藝術觀念中,一件優(yōu)秀的蠟像作品,還應該具有超越視覺“逼真”語義場的生命溫度,要能觸動人心。“沒有生命溫度與靈魂的蠟像,也只是一個標本而已。”她説。
作為中國最早從事蠟像創(chuàng)作的機構之一,大象東方目前已在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廣州塔、廈門鼓浪嶼、西藏拉薩等國內外多地設立了名人蠟像館,受到了世界各地遊客的歡迎,成為旅遊、休閒、娛樂、教育的必備打卡之地。
“我們的蠟像作品無論是從藝術思想層面,還是技術材質層面,都足以媲美國外最高水準的蠟像製作機構。”周雪蓉表示,全世界知名的杜莎夫人蠟像館已經有著兩百多年的歷史,其品牌商業(yè)運營確實有著獨到之處。而作為中國人開辦的蠟像館,應該在借鑒與吸收的基礎上,著力凸顯自身文化特點與民族特色。
“作為一個蠟像藝術工作者,我的夢想是將帷幕開啦蠟像館打造成中國的民族品牌蠟像館,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周雪蓉如是説。(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