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過年不一樣,新型病毒俠結棍(上海話,很厲害的意思)。多蹲屋裏少出門,偏偏有人想麻將。一萬兩萬勿要動,一筒兩筒是個坑;一條兩條淚兩行,春暖花開再出門。”在眼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關鍵時刻,上海閔行區(qū)浦江鎮(zhèn)文體中心防控工作小組的草根曲藝家,根據社區(qū)案例原創(chuàng)浦東説書《勿去棋牌室》,朗朗上口,寓教于樂。
為減少民眾聚集引起交叉感染,“宅”在家成為民眾在疫情面前最安全、妥當的選擇。上海的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歌舞娛樂場所等4200多家場館都已暫停開放,104場營業(yè)性演出與2700多場公共文化活動暫停舉辦。
關得住文化場館,卻關不住市民渴望文化活動的心。於是,上海各類文化機構把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當作最為急切的任務,紛紛整理、匯總近年來的各類數字資源,通過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載體推出“雲看展”系列活動;利用“文化上海雲”組織“雲上文化春節(jié)”,使市民足不出戶線上看展、觀演、品詩、參與文化活動;通過創(chuàng)作、召集抗擊疫情的藝術作品為民眾抗擊疫情加油鼓勁。
上海博物館資訊中心的員工們在春節(jié)期間加班加點,將歷年的新春特輯、多媒體網展、三維展廳等資源進行梳理,把近期觀眾期待的上博講壇視頻進行轉碼、編輯和上傳,于1月28日在上博官方網站上推出一款可閱讀、可觀看、可互動,題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我們永遠站在一起!——上海博物館“網上博物館”》的專題欄目。網上博物館上線僅三天時間,觀眾人數便突破了50萬人次。記者在“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的網上互動界面嘗試了由VR技術呈現的《秋興八景圖》,伴隨著沁人心脾的悠悠古琴聲,仿佛在流動的水面上乘坐一葉扁舟緩緩前行,董其昌繪製的水墨山水變得立體起來。觀眾時而看見鷺鳥在空中掠過,時而隨船身鑽入江面上的濃濃水霧,短短三分多鐘的視頻,卻能深深體會到穿越時空的奇妙,領會傳統(tǒng)文化的無限魅力。
像上海博物館這樣在網上服務民眾的文化機構還有不少。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世博會博物館等推出了基本陳列的三維實景或虛擬展示;2019年的熱門展覽,如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白色金子,東西瓷都》等,也可以線上上欣賞精彩的3D展覽。除此之外,上海圖書館通過微信公眾號和微博為讀者接入海量數字閱讀資源,整理講座的文字和音頻分批上傳;上海交響樂團在公眾號上推出“自我隔離音樂包”音頻節(jié)目,包括12位演奏家推薦的120首古典音樂作品;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等多家出版機構則推出了“有聲書免費閱讀”以及部分圖書資源免費聽書等線上活動。
疫情無情藝有情。1月28日,上海廣播電視臺攜手廖昌永、茅善玉、黃豆豆、谷好好、史依弘、佟瑞欣等20多位上海文藝界人士,合作拍攝抗擊疫情宣傳MV《手牽手》。這一次合作,大家互不見面,分別完成拍攝,是一次“雲上”的合唱。通過演唱和演示,請廣大市民注意個人防護,也透過鏡頭告訴大家:宅在家裏,生活也可以很精彩。
靜安區(qū)文化館幹部自發(fā)線上上創(chuàng)作完成了歌曲《守望》,並製作成MV,致敬奔赴武漢抗疫前線的白衣天使。長寧區(qū)文化藝術中心和上海虹橋半島版畫藝術中心則在兩天之內共同徵集創(chuàng)作了一批數位版畫作品,描繪紅色長城下醫(yī)護人員的《眾志成城》、以醫(yī)療專家鐘南山為主角的《有你們,中國必勝》等作品充滿了力量和信心,體現了藝術家們在疫情面前的使命和擔當。在疫情面前,上海的文化機構和藝術工作者們正在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在滿足市民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時,與民眾同舟共濟、共克時艱。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