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讀書咋辦?聽聽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有啥妙招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叢博 實習生王梅竹 文/圖
核心提示 作為世界兒童文學最高獎國際安徒生獎的獲得者,近日,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北京大學教授曹文軒現(xiàn)身鄭州大河書局緯五路二小校園閱讀中心,興奮不已的小讀者們紛紛求籤名合影,為滿足小讀者心願,面對數(shù)百本簽名,他有求必應。
曹文軒的作品以生活為素材,對苦難、真情、美好人性的細膩描寫和咏嘆,滋養(yǎng)了幾代小讀者。其代表作《草房子》自1997年面世之後,暢銷不衰。曹文軒接受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專訪時,欣然為大河報文化週刊《河之洲》寫下寄語:“一本好書就是一輪太陽。”
要讓孩子感受到讀書的快樂
2016年8月,曹文軒獲頒2016年國際安徒生獎文學獎,成為首次獲得文學獎這一殊榮的中國作家。
“我之所以成為一個作家,肯定和閱讀有關(guān),讀書培養(yǎng)了我的眼光。”在前不久世界讀書日所掀起的閱讀話題熱沉寂之後,再談到閱讀,曹文軒依然有説不完的話。在他看來,這個世界千千萬萬個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都需要閱讀。“如果你想成為一個精神富有的人,必須看書,讀一本書就相當於從作者那裏得到了財富,坐擁書山就相當於坐擁金山銀山。一個國家和民族需要把閱讀看作是第一要務。”
閱讀的話題老生常談,同樣讓不少家長頭疼的是,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興趣?曹文軒説:“所有父母要意識到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就要讓他感受到讀書的快樂,哪怕還不識字時,也要讓他認識到這個世界裏還有書,讓書成為家庭生活的必需品。”在具體操作層面,曹文軒建議讓孩子先由聲音世界過渡到文字世界,他就曾被一位小朋友朗讀他的短篇小説感動得淚流滿面,甚至比寫作時更為深刻。為此,後來在參與小學和初中語文教材編寫時,他特意將重視朗讀作為培養(yǎng)語文興趣的方法,“不要忽視聲音的力量”。
想像力的動力來自於知識
兒童文學無疑最需要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談及寫作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如何培養(yǎng),曹文軒表示,沒有知識談想像力是無用的話題,想像力根本的動力來自於知識。“我對靈感的定義是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後的突然爆發(fā),讀書可以潛移默化培養(yǎng)你的想像力。每個人都可以想像,但讀書可以讓想像力更有品質(zhì)。”
那作家寫下一部作品的靈感從何而來?曹文軒以自己的寫作經(jīng)歷來舉例。他曾經(jīng)讀過一本書叫《契科夫手記》,契科夫?qū)懽鲿r有一個習慣是,聽到一個故事,會寫一兩句話的梗概,在他去世之後,有人將這些素材集合成了這本書。曹文軒記得多年前讀到書中隨意講的一句話,沒頭沒尾,“一隻小獵狗走在大街上,它為它的羅圈兒腿而感到害羞”。“是小獵狗,走在人來人往的大街上,有的人讀到也就過去了,但我覺得可以寫成一篇小説。”契科夫關(guān)於小獵狗的那句話,曹文軒後來把它寫成了一本圖畫書。
近年來,伴隨著電子閱讀的普及,有人擔憂紙質(zhì)閱讀狀況。但曹文軒覺得,情況並不像我們了解的那樣可怕,“紙質(zhì)閱讀早已形成了一種文化,是電子閱讀在短時間內(nèi)無法摧毀的,拿一本書和抱一個電腦的感受不一樣。如今城市裏的書店開始越來越多,不像預想的那樣。”
面對苦難時要有優(yōu)雅的姿態(tài)
有人評價曹文軒的作品“意境幽美,思想深邃,氣質(zhì)華麗”,但他的兒童文學作品中也不乏描寫苦難的內(nèi)容。
“一個作家要尊重他的個人感受,我就是在苦難的年代那個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我怎麼會忘掉?”曹文軒回憶説,在他長身體時沒有糧食吃,現(xiàn)在的文學作品喜歡用詩意的筆調(diào)寫春天的到來,但在他的心裏,春天卻是青黃不接的代名詞,糧食缺乏,他曾餓得吃過草。
他説:“我想告訴讀者,人生本來是存在悲劇的,人從出生開始,就要走向死亡。不過,我是有悲劇意識,但不是悲觀主義者,我是認識到悲劇性的狀態(tài),所以我要以更高興和積極的態(tài)度,就像尼采的生命哲學,在有限的生命長度裏獲得更深的生命厚度。我的人生態(tài)度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人的苦難是伴隨一生的,但面對苦難時要有優(yōu)雅的姿態(tài)。”
作為世界兒童文學最高獎的獲得者,人們不禁對曹文軒的寫作密碼感到好奇。他首推的是自己有15年的哲學閱讀史,從柏拉圖、蘇格拉底一直看到科學哲學,“當這些哲學文獻沉入我的靈魂裏血液裏,文學創(chuàng)作的時候,自然就流淌出來了”。
追求文學美感是曹文軒的創(chuàng)作宗旨。他曾透露,使用童年的視角看待事物,能夠使自己的美學觀得到實現(xiàn),因此堅持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除了文學、歷史,唐詩宋詞元曲對他的影響貫穿寫作,“我讀這些書時,也不打算記住,主要是感受它們的意境,以及語言的節(jié)奏感,無形之中給你一種從事寫作必要的語感。如果説我的文字美,那可能我的某一段就來自於唐詩,互相之間是潛移默化的”。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