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烏魯木齊11月27日電 題:新疆力阻“非遺”斷代 少數(shù)民族文化蓬勃發(fā)展
作者 耿丹丹
在新疆庫車縣第八中學的陶藝興趣班上,孩子們低著頭,不停拿捏著泥胎,吐爾遜·玉山則在旁邊安靜地看著,不時地動手指導孩子們。
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有2000多年的歷史,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産名錄。
作為當?shù)赝撂占妓嚨牡诹鷤鞒腥耍荒昵埃聽栠d·玉山受邀到學校教授孩子們土陶技藝。吐爾遜·玉山告訴記者,他14歲跟父親學藝,製作的土陶器以壺、罐、碗等生活用品為主,民族和地域風格突出。“我們很多老一輩的東西,面臨失傳的風險,我想讓我們的下一代熟知,更好地傳承下去。”
新疆藝術研究所新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産保護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汪菁介紹,新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産相關工作開展十餘年來,一直都在做蒐集、整理、申報的工作。如今,非物質(zhì)文化遺産的工作重心從申報轉移到傳承和保護。
“近年來,新疆對‘非遺’傳承人進行專項資金的撥付,鼓勵代表性傳承人積極授徒傳藝,包括一些年輕的專家學者參與進來,為‘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注入了新鮮血液。”汪菁説。
近日,2017年“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産傳承人群研培計劃”新疆大學維吾爾族刺繡(首期)開班,來自喀什地區(qū)和吐魯番市的50名學員將在這裡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系統(tǒng)培訓。通過國語基礎課、文化理論課、參觀考察課、聽取傳承人講座等多種方式的學習與實踐,讓學員們增長見識、開闊眼界、提高技藝。
據(jù)悉,自2015年以來,新疆文化廳聯(lián)合新疆大學、新疆師範大學等高校,舉辦了11期共660人次的維吾爾族、蒙古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等花氈、刺繡傳承人群培訓,全面提高了“非遺”普通從業(yè)者,特別是中青年傳承人的文化素養(yǎng)、學習和領悟能力。
新疆部分高校近年來也陸續(xù)開設了“非遺”學歷教育,各地在基礎教育教材中增加了“非遺”內(nèi)容的比重,大部分中小學開設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鄉(xiāng)土課程。
截至目前,新疆公佈了4359項非物質(zhì)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其中83項入選國家級名錄、293項入選自治區(qū)級名錄,共認定了6100余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