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歷史沿革

時間:2009-09-03 10:13   來源:國新辦網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我國大陸最南部,南臨南海北部灣,西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從考古發現的百色古人類遺址可知,早在70萬年前廣西就有原始人類生息了。距今5萬年左右的“柳江人”,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2~1萬年前的“麒麟山人”已學會和使用鑽孔與磨尖的石器。桂林甑皮岩人遺址則説明距今約1萬至6000年前,廣西古人類已開始從事原始的農業、畜牧業和制陶業。

  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今廣西地域主要分屬於桂林郡和象郡,這是廣西最早納入統一的中央王朝版圖。為了解決秦軍的糧餉運輸,在今興安縣境內開鑿了人工運河——靈渠;靈渠溝通了珠江和長江兩大水系,對嶺南地區的開發具有重要的意義。漢初,代行南海尉趙佗擊並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國,今嶺南地區包括廣西大部分隸屬於南越國。元鼎六年(西元前111)漢武帝平定南越,蒼梧廣信(今梧州)成為交趾刺史部9郡的行政中心。西漢時,合浦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甌駱越人從戰國時開始繪製的左江崖壁畫約完成於此時。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廣西先屬吳,其後歸於晉及不斷更替的南朝宋、齊、梁、陳各政權。唐鹹通三年(862),分嶺南道為嶺南東道和嶺南西道,升邕管經略使為嶺南西道節度使,這是廣西最早成為一級獨立政區。唐代廣西經濟、文化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桂布”名聞遐邇;桂、邕、柳、容等重要市鎮興起;修築了溝通桂江和柳江的著名水利工程相思埭;廣西出現了第一個狀元趙觀文和頗負盛名的詩人曹鄴、曹唐。五代十國時期,楚與南漢長期爭奪廣西,社會經濟遭受破壞。宋分廣南路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廣南西路簡稱為廣西,廣西之名始於此;宋代,先後發生了區希范起義、儂智高起兵反宋、李接起義等反抗宋王朝的事件;而交趾上層統治者則于熙寧八年(1075)大規模入侵廣西,僅邕州(在今南寧)屠城被害人數就達5萬多人;宋代邕州橫山寨(今田東縣平馬鎮)、永平寨(在今寧明縣)及欽州3大博易場成為西南民族集市或與交趾等地貿易的國際市鎮;有色金屬錫、鉛的産量居於全國前列;梧州元豐監成為江南六大鑄錢監之一;紡織品尤其是苧麻織品品質上乘,左右江出産的緂布色彩豐富,是最早的壯錦及當時的上品衣料。元朝統治廣西基本上著重于軍事控制,在各主要隘口附近派駐屯兵,實行軍事性質的屯田;至正二十三年(1363),設置廣西行中書省,為廣西建省之始。

  明初改廣西行省為廣西承宣佈政使司,是當時全國13個布政使司之一。朱元璋分封其侄孫朱守謙為靖江王,于洪武五年(1372)開始在桂林獨秀峰下修建了靖江王府和王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進犯我國東南沿海,田州土官妻瓦氏夫人率一支由壯族子弟組成的俍兵赴前線抗倭,屢敗敵寇,戰績顯赫。明朝是封建社會廣西經濟開發最有成效的時期,大量移民涌入,耕地面積顯著增加;已開始種植雙季稻,耕作技術由粗放轉向細緻;建築藝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代表性建築有容縣真武閣、合浦大士閣等。文化教育與中原地區的差距日漸縮小,各州縣包括土州土縣都辦起了學校,人才輩出,出現了一批著名的學者、教育家、軍事家和政治家,如“兄弟尚書”蔣冕、蔣昇,軍事家袁崇煥等。然而終明之世,土官對朝廷的叛亂和土官之間的紛爭不斷爆發,土地和食鹽成為嚴重社會問題,賦稅徭役苛重,致使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規模較大的各族農民起義有大藤峽瑤民起義、八寨起義、古田起義等,其中大藤峽起義綿延不斷達200年。清初,廣西兵禍連年,先是桂林成為南明永歷政權駐地和瞿式耜、大西軍李定國抗清鬥爭的中心;不久又爆發了平西王吳三桂等叛亂的“三藩之亂”,主持廣西軍務的孫延齡起兵從亂;直至康熙十八年(1679)廣西才真正歸入清王朝的版圖。清代廣西的農田水利灌溉技術日臻成熟,各種陂、堰、塘、渠的修建和水翻筒車普遍使用,許多山區亦開闢出梯田、衝田等等,例如令人嘆為觀止的龍勝龍脊梯田,始造于元代,歷明至清才完成;出現了星羅棋佈的農村圩市,城鎮商業的繁榮以梧州為冠。全省各地皆設書院和義學;方志的編纂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謝啟昆主修的嘉慶《廣西通志》被譽為“省志楷模”;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桂劇、彩調劇等民間戲劇已十分流行。清中期以後,天地會勢力在廣西發展迅速,頻頻起義,標誌著一場大風暴的即將來臨。

  先秦以前,廣西為百越民族聚居地。秦漢以降,漢族人民和苗、瑤、回等少數民族因軍事、經濟、避亂、仕宦、謫遷等原因源源不斷地遷入廣西。移民不僅是古代中原文化向嶺南傳播的有效途徑,也構成秦漢以後歷代中央政權對廣西進行統治的社會基礎。移民帶來先進的生産技術和經驗、農作物的新品種等,將漢族的封建政治和文化傳播到廣西。例如隋桂州總管令狐熙、唐柳州刺史柳宗元、容州刺史韋丹、宋廣西轉運使陳堯叟等一批傑出人物來桂任職,就實行過不少發展生産、緩和民族矛盾的改革措施,對促進廣西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特殊貢獻。

  唐代開始在廣西少數民族聚居區設置羈縻州縣,任用當地民族首領世襲管理;宋代沿襲;元以後稱為土州土縣;明代廣西土司制度發展到了最鼎盛的時期,實行土司制度的地區佔到了一半以上,土官在轄境內擁有統兵治民的大權,無異於土皇帝;清代,廣西土司制度已趨腐朽,于雍正年間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流;土司制度最後於民國17年(1928)才在廣西完全終結。

  鴉片戰爭後,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兩廣是受鴉片走私危害最嚴重的地區,同時隨著封建統治的沒落腐朽,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把廣西人民推向了反帝反封建鬥爭的最前沿。1840~1842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廣西梧州防兵首先奉調趕往廣州前線支援,廣西前後共調集兵力數千名,還調集大炮、火炮及鑄炮工匠赴粵增援,珠江口海面防禦工事“排鏈”所用的參天大木也選材自廣西。廣西成為太平天國起義的策源地: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楊秀清等領導兩萬多廣西各族兒女匯集桂平金田,誓師起義,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拉開了序幕;9月,太平軍佔領永安,封王建政,頒行各種制度;繼而揮師北上,東下江南,建都天京(今南京),迅速形成了近代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第一次革命高潮。與此同時,以天地會組織為核心的人民反清起義也在廣西勃然興起;其中尤以1854年在灌陽建立的昇平天國、1855年在潯州(今桂平)建立的大成國、1860年在新寧州(今屬扶綏)建立的延陵國3個農民政權最為引人注目。隨著外國洋教勢力在廣西的發展,近代廣西民教衝突不斷,其中1856年的“西林教案”引發了中法兩國的外事交涉,法國以此為藉口,與英國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9世紀70年代,中國邊疆危機日益加深,廣西各族兒女奮起抗擊法國的覬覦和侵略,民族英雄劉永福率領由廣西子弟組成的黑旗軍在越南屢創法軍,取得著名的紙橋等大捷;在1885年的中法戰爭陸路戰場,老將馮子才率部痛殲進犯的法軍,取得了號稱我國近代“中西戰爭第一大捷”的鎮南關大捷;法軍慘敗的消息傳至巴黎,直接導致了法國茹費裏內閣的倒臺。中國近代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先後使北海、龍州、梧州成為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帝國主義列強向廣西傾銷商品,掠奪原材料,攫取開礦、航運和修築鐵路等特權,把持海關,操縱金融;隨著自然經濟被破壞,廣西的近代化伴隨著半殖民地化進程在血與火中生長。在世紀末變法維新的呼聲中,康有為曾兩次到廣西進行變法維新宣傳,創辦“聖學會”和《廣仁報》,開風氣之先;1895年康有為領導“公車上書”,反對簽定對日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廣西有99名舉人參加了這次近代中國知識分子愛國憂時的政治大請願。1905年同盟會成立後至辛亥革命前,革命黨人在桂西南邊境地區先後發動了欽廉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和欽廉上思起義等3次武裝起義,而雲南河口起義、辛亥廣州黃花崗之役也有不少廣西籍同盟會員參加,廣西革命黨人前仆後繼,為辛亥武昌起義發揮了重要的催生作用。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其時在武昌陸軍第三中學堂學習的廣西籍學生160多人直接參加了首義;在廣西的革命黨人則組織了柳州、潯州(府治今桂平)起義,廣西隨之宣佈獨立。然而,廣西的軍政大權卻被陸榮廷所篡奪,形成了獨踞一方的舊桂系軍事集團;舊桂系貪婪殘暴,屠殺革命黨人,鎮壓“二次革命”,勾結北洋軍閥,破壞“護法運動”,終於在孫中山發動的“援桂討陸”戰爭中宣告崩潰。廣西平定後,孫中山曾出巡廣西,督師整軍,計劃經桂林出師北伐,但因陳炯明的掣肘而夭折。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廣西各城鎮的學生、工人和各界群眾積極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鬥爭,廣西的革命運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隨著馬克思主義在廣西的傳播,促進了廣西人民的新覺醒,1925年10月,中國共産黨在廣西最早的地方組織首先在梧州建立。與此同時,曾為舊桂系下級軍官的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借助廣東革命陣營的力量,統一廣西,建立了新桂系的統治。隨後,新桂系與國民政府達成兩廣統一方案,廣西歸屬國民政府領導。在聲援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的鬥爭風暴中,國共合作的局面在廣西正式形成,工人運動、農民運動、青年運動、婦女運動在全省範圍內蓬勃開展起來;新桂系軍隊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參加北伐,且屢挫強敵,成為北伐軍中最有戰鬥力的部隊之一。然而,“四一二”政變中,新桂系追隨蔣介石“清黨”反共,使廣西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和工農運動轉入低潮。

  由於北伐戰爭中新桂系勢力的迅速擴張,同蔣介石集團發生了尖銳矛盾,1929~1930年,蔣桂連年混戰,給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極大破壞,但客觀上也為廣西革命造成了有利時機。中共中央派鄧小平到廣西,通過對其時主政廣西的俞作柏、李明瑞進行卓有成效的統戰工作,成功發動領導了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創建了紅七軍、紅八軍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産黨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一次光輝實踐。

  “九一八”事變後,隨著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共中央注意到新桂系與蔣介石集團對日態度的分歧,從1934年就開始了對其上層的統戰工作。中共廣西地方組織也在城鄉發動人民群眾開展普遍的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6月1日,新桂系聯合廣東發動了抗日反蔣的兩廣事變,中共中央在對事變表示支援和肯定的同時,向李宗仁等表明“停止內戰、逼蔣抗日”的方針,推動了事變的和平解決。全面抗戰爆發後,廣西各地掀起抗日救國的熱潮,各族青年紛紛應徵入伍;廣西當局兩個月內就裝備了4個軍、48個團開赴前線,動員之迅速為全國少有。在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桂南會戰與崑崙關戰役、桂柳會戰與守衛桂林城等全國和廣西各抗日戰場,到處都有廣西子弟兵浴血沙場。1938年10月後,廣州、武漢相繼失陷,淪陷區大批文化團體和文化工作者匯集桂林,桂林成為抗戰大後方的文化中心,被譽為“文化城”,名揚海內外;同時,八路軍桂林辦事處建立,“八辦”又是中共在廣西的公開機關和南方局駐桂林辦事處,它的建立對爭取廣西當局開放民主、宣傳動員國統區人民堅持持久抗戰,鞏固和發展西南、南洋等地區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籌集抗日物資,起過重要作用;南方局書記周恩來曾3次到桂林開展抗日宣傳和統戰工作。1939年和1944年,廣西曾兩度淪陷,日軍所到之處,燒殺淫掠,廣西人民遭受空前災難;第一次淪陷期間,以共産黨員為骨幹的廣西學生軍和戰時工作團深入桂南各縣發動群眾,掀起民眾支前參戰的熱潮;第二次淪陷期間,中共廣西地方組織動員和組織群眾建立抗日武裝,開展保衛家鄉的敵後抗日遊擊戰爭。廣西人民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如實地説,新桂系統治廣西時期,在推動廣西近代工礦業、經濟、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等方面都有所建樹。然而抗戰勝利後,新桂系積極追隨蔣介石,全力轉入了反共內戰,在廣西實行“三徵”(徵兵、徵糧、徵稅)暴政,鎮壓中國共産黨、民主進步勢力和人民民主運動。隨著內戰的發展,國民黨政權陷入了軍事、政治、經濟的全面危機當中。中共廣西地方組織以反“三徵”為口號,相繼在桂東、桂北、左江、桂西、桂中、桂中南等農村地區發動和領導了一系列武裝起義;在城市,則開展了反內戰、反饑餓、反迫害和反對美國侵華政策的鬥爭。1949年1月蔣介石一度引退,為挽救國民黨的失敗,美國支援的副總統李宗仁出任代總統,與中共談判,企圖實現“劃江而治”;但隨著人民解放軍4月渡過長江,新桂系“劃江而治”的幻想破滅。在中共廣西地方組織的領導下,廣西各地遊擊隊開始向盤踞城鎮、交通要隘、據點的國民黨軍發起進攻,解放廣大農村,配合南下解放大軍作戰;桂、柳、邕、梧的中共組織則在白色恐怖下巧妙地開展統戰策反工作,領導各界群眾開展護廠、護校、護路鬥爭,迎接解放。10月,新桂系白崇禧集團在湖南衡陽地區被解放軍擊潰,5個兵團17萬餘人狼狽逃回廣西,企圖長期經營廣西老巢,負隅頑抗。11月7日,人民解放軍集中二、四野戰軍45萬人的兵力,兵分三路,在廣西人民群眾和各路遊擊隊的配合下,發起解放廣西戰役。12月11日,人民解放軍將紅旗插上了中越邊境要塞鎮南關(今友誼關),宣告廣西全境解放,廣西的歷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編輯:趙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