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的勝利拯救了我的生命”
91歲的迪克 惠特克永遠不會忘記19歲生日那一天。
那是1945年3月13日,他跟隨美國海軍陸戰隊第6師從位於太平洋西南部的瓜達爾卡納爾島起航,前往沖繩。4月1日,部隊在沖繩登陸,二戰期間美日在太平洋島嶼作戰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沖繩戰役拉開帷幕。
這場戰役歷時82天,美軍付出傷亡約7萬人、損傷近400艘艦船和760余架飛機的沉重代價,最終取得勝利。惠特克告訴新華社記者,他所在的團有82%的戰友受傷或失去生命。
“我的任務是打贏戰爭,擊敗日本,並希望健全地活下來。”這是惠特克1944年中學畢業參軍時的願望。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次日,美國正式對日宣戰。之後兩年,惠特克的幾名好友在中學畢業後都選擇了應徵入伍。從那時起,“我開始思索在軍隊服役的可能性,”老人回憶説。
1945年8月15日,惠特克在關島得到了日本宣佈投降的消息。
“我當時正在接受訓練,準備11月進攻日本本土。戰役如果如期進行的話,我很可能不會活著回來了。二戰的勝利拯救了我的生命,也合理地為珍珠港報了一箭之仇。”
“同日軍奮戰82天后,我開始為日軍士兵感到惋惜,”惠特克説,“他們受到上級的虐待,忍饑挨餓,而且是為一場註定失敗的戰爭而衝鋒陷陣。他們甚至被指令在戰敗後自殺。這和他們原先設想的應該不一樣吧!”
沖繩戰役,日軍死亡9萬人,被俘7400人,島上居民死亡約10萬人。二戰結束後,惠特克所在的部隊被派駐青島6個月,遣返華北日軍戰俘。
“青島是個很美麗的城市。我從未忘記在那裏受到的友好對待。中國人是一個值得尊敬的民族。”翻閱完展現青島近年變化的畫冊,惠特克深情地説。
“被遣返的日本戰俘深知我們不喜歡他們,”惠特克説,“在戰爭中很兇殘的他們此時極為溫順,甚至幾乎沒有人敢跟我們有目光接觸。”
1946年5月底的一個清晨,惠特克回到家鄉——紐約州哈德遜河畔的索格蒂斯。小鎮上人人相互認識,遠道而歸的惠特克在父母陪同下參加了當天上午11時開始的陣亡將士紀念日遊行,受到了英雄般的禮遇。“我的手被握了一百來次。”
退休後,惠特克生活在南卡羅來納州,在沖繩戰役老將“約克城”號航空母艦改建的博物館擔任志願者,還在學校、養老院開設講座,分享二戰故事。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