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消費焦慮”正成為一種新的社會心態(tài)。花錢買東西,本應該“你願賣、我願買”,然而在今天的國內消費市場,不少人發(fā)現,花錢也難買開心、難買省心、難買安心,變得很焦慮:給孩子買奶粉,不知道該買國貨還是進口貨;女士買名牌化粧品,拿不準去國內專櫃還是通過網路“海淘”;全家出門旅行,無法確定到哪個景區(qū)能玩得更舒暢……類似種種糾結,都讓消費品質和體驗大打折扣。
“消費焦慮”有哪些最典型的表現?原因何在?怎樣紓解?能不能讓大家樂呵呵地打開錢袋子?“金九銀十”之際,本報記者走訪部分消費者及專家學者,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角,對此進行了一番探討。
——編 者
供給水準低,優(yōu)質商品不好挑——
品質選擇焦慮
“一罐嬰幼兒乳粉,DHA、生長因子、腦肽……各個配方都有‘噱頭’,在幾百個配方中選一個品質好、適合自己孩子的,好難!”
——瀋陽某銀行職員 張卓雅
給寶寶買國産奶粉還是進口奶粉?到底要選擇哪個品牌?
瀋陽市某銀行職員張卓雅還在孕期,就已開始泡各種母嬰論壇做“功課”,給寶寶選奶粉:“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學問太深了,有人認為國産奶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進口奶中國寶寶難以消化;有人認為進口奶更安全可靠,國産奶品質不過關。在國産和進口之間,我得了消費焦慮癥。更何況無論國産還是進口,都有不同配方,讓人眼花繚亂,做選擇就更難了。”張卓雅對記者説。
消費者面臨多重選擇時,出現患得患失、猶豫不決等心理狀態(tài),被稱為“消費焦慮”。我國許多消費品生産領域還處在低水準競爭階段,想買到性價比高、品質過硬、用著放心的東西,人們感覺不容易。
那麼,國外生産的商品就一定適合中國消費者嗎?其實也未必。
經過進一步了解,張卓雅發(fā)現,有些從海外市場代購、未經國內質檢機構認證的洋奶粉存在安全隱患,因為國外市場銷售的奶粉,是根據外國孩子體質生産的,有些跟國內的奶粉連分段都不一樣。更讓她擔憂的是,國內很多聲稱進口的嬰幼兒奶粉其實是假洋貨,利用部分消費者“崇洋”心態(tài),定價虛高。
“我原本傾向於進口奶粉,覺得品質好,但同時心裏還有一個聲音在説‘進口的未必適合咱們’,兩種觀念在打架。”張卓雅説,奶粉不應當分內外,只分好壞。主要是比較奶源、配方和口碑,然後選擇適合自己寶寶的産品,“可是,要在商場林林總總的品牌中選出滿意的奶粉,實在太難了。”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荊林波認為,我國消費群體出現的消費焦慮癥,原因主要在於目前商品供給水準還跟不上中高端消費者對高品質商品的需求,“嬰幼兒奶粉這個市場非常有代表性。”
業(yè)內人士介紹,我國嬰幼兒配方奶粉産品一直存在配方過多、過濫的問題。配方制定缺乏充分的研究論證,配方之間的區(qū)分缺少科學證實,品牌與配方混亂以及誇大宣傳造成了消費者的選擇困擾。
“一罐嬰幼兒奶粉,DHA、生長因子、腦肽……各個配方都有‘噱頭’,在幾百個配方中選擇一個品質好、適合自己的,好難!”張卓雅感慨,“真希望國內品牌不要光把錢砸在做廣告上,而是多花在提升品質上,做出一流産品。”
今年6月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管總局發(fā)佈《嬰幼兒配方乳粉産品配方註冊管理辦法》,要求每個企業(yè)原則上不得超過3個配方系列9種産品配方。10月1日《辦法》施行後,市場上的配方奶粉産品將由2000多個減到900個左右。“但與國外奶粉相比,國內嬰兒奶粉品牌仍多是跟隨者、模倣者,而不是引領者。”荊林波説。
“國産嬰幼兒奶粉要儘快培育起自己的知名品牌,讓中國媽媽的選擇更方便、更省心。” 張卓雅説。
促銷貓膩多,一著不慎怕上當——
價格選擇焦慮
“同樣一臺彩電,各大電商價格促銷五花八門,有的滿減、有的返券、有的打折、有的附贈品、有的免費送貨……在哪兒買性價比更高,得費神比較半天。”
——北京朝陽區(qū)某公司職員 李 松
“這款電視,天貓比京東便宜500元,就在天貓買吧。”
“可是京東滿5000元贈送價值1299元的掃地機器人,咱家也能用上。”
“十一”期間,北京朝陽區(qū)某寵物食品公司職員李松給外地的父母換了一臺60英寸大電視,如何選擇合適産品,他和妻子頗費了一番腦筋。李松覺得在天貓買更劃算,妻子卻看中了京東送的掃地機器人這個贈品。
“這款電視,爸媽住的城市京東無貨,咱先收貨再把這麼大電視寄回家,估計郵費也要好幾百元。”李松仔細比對了兩家電商的銷售細則。
“我們再看看國美、蘇寧吧。”妻子説,“在蘇寧買這臺電視,順豐送貨入戶,價保15天,還有新人禮包199元;國美現在滿1000減100,新會員註冊還送200元現金……”
李松告訴記者:“同樣一臺彩電,各大電商價格促銷五花八門,有的滿減、有的返券、有的打折、有的附贈品、有的免費送貨……選擇在哪家買,得費神比較半天。”
美國社會心理學教授巴裏婷婷色婷婷开心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