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時,家家戶戶掃墓忙。現(xiàn)代都市生活,很多人都在外地工作,過年都難得回一趟,更不用説清明掃墓了。於是,就有了“空巢墓地”的説法,也就是沒人祭拜的墓地。清明前夕,記者找了幾位在外地工作的福州人,聊起“空巢墓地”,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jīng)。
父親骨灰在北京母親兩地奔波
小陳是個福州女孩,在北京讀完大學(xué)之後留在北京工作,後來又在北京買房子、結(jié)婚生子,就這麼定居下來了。五年前,小陳的父親去世了。奔完喪,關(guān)於父親葬在哪,從小都是乖乖女的小陳第一次跟母親鬧了彆扭。
“我希望能把我爸葬在北京,這樣每年我也好去祭拜。”小陳是家裏的獨女,不忍心把父親一個人“扔”在福州。身邊不少同事都是這麼做的,所以她想説服母親跟自己一起去北京生活。
不過,母親陶依姆不太樂意。葉落歸根,骨葬桑梓,這是幾千年的老傳統(tǒng)了,讓自己和老伴身後葬在千里之外的城市,依姆想不通。後來親戚們都勸説,這是女兒的一片孝心,依姆就勉強(qiáng)接受了。在北京住了一年多,依姆不敢上街,連個説話的人都沒有,沒辦法只好回了福州。
從那時起,清明就成了依姆最辛苦的日子,每年都要坐飛機(jī)去北京給老伴掃墓。連續(xù)四年下來,依姆也吃不消了。陶依姆説,自己其實動過把老伴骨灰接回來的念頭,但想想女兒在外地打拼也很辛苦,而且女兒也是為了將來方便祭拜,就沒敢説出口。
“我們這代人思想確實跟不上了。”67歲的陶依姆感慨,自己百年之後,肯定也得跟老伴合葬在北京。她也知道,這樣的安排對自己、對兒女都是最好的方案,但閒時跟老夥伴們聊天,也會羨慕人家兒女都在身邊。聊著聊著,依姆長嘆一聲:“可能也是我太封建了,身後的事情,就讓兒女們想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