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 三次用典,理解總書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意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保留著古色古香的雕梁畫棟,走出了燦若繁星的仁人志士,有“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之稱。
3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了解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情況。
2021年3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省福州市考察調研。新華社記者王曄 攝
早在2002年4月,習近平為《福州古厝》一書作序時就指出,“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
1990年6月8日,習近平在福州市華林寺調研。資料圖片
保護和研究歷史文物,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重若千鈞。從總書記關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三次用典中,不難看出總書記念茲在茲的深意。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這一典故出自唐代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用此説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間的深刻關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中華文明延綿至今,正是因為有這種根的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概括為“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 ”“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多次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語文課應該學古詩文經典,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下去”。2015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指出,城市建設要讓居民“記得住鄉愁”,不能搞“拆真古跡、建假古董”那樣的蠢事。 2019年11月,習近平為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週年致賀信,指出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展”。
2002年4月8日,習近平在南平邵武市和平古鎮考察。資料圖片
“十三五”時期,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華經典誦讀工程、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工程等重點項目陸續實施,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順利完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進一步夯實,有力地提升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歸屬感和凝聚力、向心力。
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小康’這個概念,就出自《禮記 禮運》,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使用‘小康’這個概念來確立中國的發展目標,既符合中國發展實際,也容易得到最廣大人民理解和支援。”
2014年9月,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用古老中國的憧憬描繪青春中國的目標,闡釋了“小康”的文化源流和現實意義。
中國共産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3月2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武夷山市朱熹園考察時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其中的精華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021年3月22日下午,正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朱熹園,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學研究等情況。新華社記者鞠鵬 攝
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2013年11月,習近平在曲阜孔府考察時指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因勢利導,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揮積極作用。
“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總書記這番話,為我們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指明瞭方向。
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這些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在科技創新最前沿、脫貧攻堅戰場上、抗擊疫情第一線,都得到了生動體現。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我們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詞,我們一貫歡迎客觀的介紹和有益的建議,正所謂‘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2017年10月,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習近平總書記借元代詩人王冕《墨梅》一詩言志,彰顯了大國大黨的自信,表達了從容清醒的定力。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019年8月,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等,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不斷堅定文化自信。
無論是國內重要活動還是國際外交場合,習近平總書記引經據典時信手拈來、運用自如,展現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強調了為政必須贏得民心民意;“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凸顯了主動求變、不斷創新的重要意義;“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 ”,反映出對心志相契、攜手同行的期待呼籲。
“我們説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説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每一個歷史時期,中華民族都留下了無數不朽的思想與文藝作品,鑄就了燦爛的歷史文化星河。如今,我們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4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薄之力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一定能毫無畏懼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堅定不移開闢新天地、創造新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