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塑疫後世界:更平等的全球化 更平衡的文明
【光明國際論壇對話】
1.世界秩序需基於夥伴關係和平等
翁詩傑:在過去的30年裏,全球化成為世界大部分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催化劑,對發(fā)展中經濟體尤為如此。全球化同時見證了以多邊主義為前提的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出現,多邊主義已被視為解決全球關切議題的可行辦法,並一直在協調國際社會應對若干全球性危機中發(fā)揮作用。近年來的成功實例,包括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遏止埃博拉病毒。
經濟全球化大幅度重塑了全球經濟格局,然而,欠發(fā)達經濟體對經濟全球化依託的經濟聯通性和自由度卻有著爭議,認為經濟全球化加劇了貧富國家之間日益擴大的經濟差距,弱小國家容易獲取的工業(yè)生産材料和勞動力供應鏈,乃至它們給商貿、服務所提供的市場,往往只淪為增添強國財富的工具而已。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給全球化帶來了一次大考驗,促使國際社會必須採取協調一致的應對措施。不幸的是,美國背棄眾望,缺席領導全球抗疫鬥爭,讓國際合作備受阻撓。美國的一系列“退群”,包括最近宣佈凍結對世衛(wèi)組織的資金援助,清楚表明其執(zhí)意反對國際合作的立場。
相反的,中國迅速向疫情嚴重國家派遣醫(yī)療隊,並提供物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遺憾的是,中國善意的人道主義援助,卻被刻意描繪和誇大為旨在擴大中國地緣政治影響力的宣傳手段。中國疫情的應對迅速有力,死亡率相對低,這更惹惱了華盛頓,讓美國霸權的自豪感受損。所謂北京捏造疫情死亡率和發(fā)病率數據這類毫無根據指控的出現,自然也就成為意料中的事。同時,中國抗疫經驗的分享,也被指責為“輸出中國獨裁模式”——這簡直已經語無倫次了。拒絕吸收非英語國家人民的經驗,似乎已成為西方必然的傲慢。友愛精神已被拋擲窗外,這大大損害了國際合作。
王靈桂:全球化的本質是思想、物質和生産的全球聯通。隨著火車、汽車、飛機的大規(guī)模商業(yè)使用,空間距離被大大壓縮,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開始出現。網際網路的出現又豐富了全球化的形式和內涵,讓全球之間的聯繫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便捷快捷。説疫情從物理上隔絕了人們之間的聯繫,只對了一半。因為網路世界的聯繫不但沒有受到阻隔,反而得到極大的發(fā)展。各種遠端診斷、遠端教學、雲端會議和網上消費等得到快速發(fā)展,就是典型的例子。疫情期間全球化的這個特點,將在疫後繼續(xù)得到發(fā)展。網路手段的極大豐富和多領域運用,將是疫後全球化的主要特徵之一。全球化對世界發(fā)展的意義並沒有改變。互聯互通是人類的本性,也是實現人類幸福的手段與途徑,從古至今這個特點沒有改變過。疫後全球化不但不會停止,反而會以更加嶄新的形式和更加豐富的內涵呈現並造福全世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