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經濟新方位下半年工作怎麼幹)

2020-08-03 11:02: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上半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經濟穩步恢復,復工復産逐月好轉,二季度經濟增長明顯好于預期,三大攻堅戰紮實推進,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産業數字化、智慧化轉型明顯加快,改革開放繼續深化,人民生活得到有力保障。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大力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大局,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如何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具體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記者採訪了專家學者。

  牢牢把握擴大內需戰略基點

  激發消費意願,拓展投資需求

  從發展環境看,“長期以來,我國始終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對於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內生動力。尤其是2018年以來,我國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構建新發展格局亟待破題。”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李江濤説,今年以來,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外部環境更加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大,基於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

  從現實基礎看,無論是消費還是投資,我國仍將在長時期內具有巨大提升空間。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工業經濟研究中心經貿室主任何岸説,消費方面,去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40萬億元,總量巨大但每人平均水準仍然偏低,日漸旺盛的消費升級需求,也在拓展內需新空間。投資方面,相對滯後的城鎮化水準、亟待縮小的東中西部地區差距等方面仍蘊藏著巨大機會。

  在李江濤看來,扭住內需這個關鍵,引領內需規模擴大和品質改善,既是下半年有效應對疫情衝擊、實現經濟平穩可持續增長、維護社會穩定大局的基礎,也將成為我國在中長期內有效應對明顯變化的外部環境的先決性條件。他也提出,當前我國擴大內需仍面臨一些問題。例如,社會保障水準及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仍然偏低,制約了部分人群的消費意願;産業佈局相對不合理和社會資本參與不足等,一定程度影響了投資熱情。

  如何真正激發人們尤其是低收入群體的消費意願,拓展投資需求,應成為當前及今後一段時間擴大內需的重點。何岸説,一方面,要以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為重點,兜牢民生底線,擴大最終消費;另一方面,要以新型基礎設施和新型城鎮化為抓手,積極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真正擴大有效投資。

  李江濤認為,在更長時期內,要結合“十四五”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努力消除制約消費和投資的體制性障礙,科學規劃消費和投資的重點發展領域,合理制定引領消費和投資結構優化的宏觀政策。

  大力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短期看政策落地,長期靠改革

  近年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一直是經濟社會領域中的高頻詞。

  從市場地位看,“眾多市場主體尤其是中小企業是保就業、惠民生、推動經濟健康運作的有生力量,尤其在疫情背景下,保市場主體就是保社會生産力,是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的堅強基石。”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産業所工業研究室主任付保宗認為,市場主體也是技術創新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保市場主體就是保創新動力,為助推經濟邁向高品質發展注入活力。

  從發展現狀看,“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和外部不確定性影響,我國很多市場主體生産經營面臨巨大壓力。”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所企業制度室主任余菁説,在這種形勢下,我國超過1億戶市場主體的發展,既要繼續消化解決過去累積的老問題,也要直面新形勢下涌現出來的新問題,格外需要激發活力,發揮企業家創新精神,從不利環境中倒逼和加速企業轉型升級。

  目前,一系列紓困惠企政策相繼出臺,幫助企業降本增收,解決融資難題,力保産業鏈供應鏈穩定。余菁認為,下半年,要確保宏觀政策落地見效,妥善解決宏觀政策與微觀政策的有效聯動問題。具體來看,要堅持對市場主體的支援方針,繼續貫徹落實已見成效的惠企政策。同時,完善新增融資流向監管體制,確保資金為實業所用,讓市場主體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真正有政策獲得感。

  從長遠看,付保宗認為,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核心要靠改革。“通過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最大限度減少對市場主體經營活動的直接干預,最大可能為市場主體發展排憂解難、釋放發展活力,營造有助於提高各類市場主體滿意度的公平市場氛圍。”

  穩定外貿主體,優化引資環境

  推出更多擴大開放舉措

  會議提出,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看來,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既有利於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也有利於世界經濟的繁榮穩定。

  “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關鍵是要穩定外貿主體,持續優化引資環境。”張燕生表示,保外貿主體,要更好發揮出口信用保險作用,幫助企業積極防範訂單風險。推廣“信保+擔保”,支援外貿企業融資,以多種方式為外貿企業提供融資增信支援,進一步擴大對中小微外貿企業出口信貸投放。抓好出口産品轉內銷,力保企業可持續發展。

  受疫情影響,部分外貿企業面臨接單難、履約難、國際物流不暢、貿易壁壘增多等問題,一些外資企業的生産經營也遇到困難。“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我國吸引外資的綜合競爭優勢沒有改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表示,我國外貿韌性強、活力足,外貿主體的創新意識和市場開拓能力都很強,有豐富的、高品質的勞動力資源,有完善的産業配套能力,有14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中國依然是外商眼裏的投資熱土。

  商務部日前表示,全方位支援外貿企業拓展對外貿易線上渠道,支援發展跨境電商、海外倉、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等新業態,擴大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帶動中小微企業出口。鼓勵中西部、東北地區發揮優勢,承接勞動密集型外貿産業。充分發揮好外貿轉型升級基地作用,提升大型骨幹外貿企業引領作用。

  今年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正式實施,屠新泉認為,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再次“瘦身”,營商環境進一步改善,外資企業的獲得感進一步增強。下一步,要堅定不移推出更多擴大開放的舉措,完善鼓勵和吸引外商投資的政策,提高外資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便利度,再貸款再貼現專項額度、進出口銀行新增貸款規模等同等支援外資企業。

  著力穩就業,築牢民生底線

  促進畢業生和農民工落實崗位

  “黨中央、國務院對穩就業保民生工作高度重視。”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説,守住“六保”底線,就能穩住經濟基本盤;以保促穩、穩中求進,就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基礎。

  會議指出,要做好民生保障,做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採取有效措施緩解疫情對青年人就業影響,強化外出農民工就業服務,引導返鄉農民工就近就業。

  要做好穩就業,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是“經線”,農民工的就業是“緯線”,織牢了“經緯線”,整體就業形勢才穩。人社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專項行動,堅持市場主導、政府促進、人才培養相結合,全面落實不斷線就業服務,促進未就業畢業生儘早就業。“下半年工作最重要的還是要將政策落到實處。”劉元春説,尤其是要強化崗位落實,加快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基層項目和科研助理招錄進度,支援“先上崗、再考證”,讓畢業生儘早落實崗位。

  “隨著‘點對點’服務保障機制的建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當前農民工總體就業形勢比較平穩。”人社部有關負責人説,截至二季度末,農民工外出務工總量1.7億人。“農民工就業抗風險能力較差,必須始終予以高度重視。”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賴德勝説,特別是要全面放開失業登記,暢通就業求助路徑,為農民工在就業地解決求職困難,讓農民工出得去、穩得住。

  穩就業保民生,還需築牢底線。賴德勝認為,要充分發揮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功能,將疫情對困難群眾基本生活造成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確保應保盡保、應救盡救。

  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副司長蔣瑋介紹,下半年的保障工作將重點圍繞“兜底、銜接、應急”開展,適度擴大最低生活保障覆蓋範圍,並加強對生活困難未參保失業人員救助幫扶。“特別是對受疫情影響無法返崗復工、連續3個月無勞動收入,生活困難且失業保險政策無法覆蓋的農民工等未參保失業人員,經本人申請,可納入低保範圍,由務工地或經常居住地發放一次性臨時救助金,幫助其渡過生活難關。”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03日 02 版)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