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哪吒引教育反思:善待“孤獨的熊孩子”
新華社杭州8月5日電 題:“另類”哪吒引教育反思:善待“孤獨的熊孩子”
新華社記者俞菀、張漫子、吳振東
近日,《哪吒之魔童降世》“燃”爆暑期檔,“另類”哪吒收穫共鳴,打破成見的“不認命”催人奮進。影片雖取材于神話,卻貼近大眾現(xiàn)實生活,哪吒身上“孤獨的熊孩子”身影,更是引發(fā)了教育反思。專家點評,期待更多好作品進入孩子的“螢?zāi)弧笔澜纾屝律鷲凵侠嫌⑿邸?/p>
“另類”哪吒霸屏暑期檔
7月26日,國漫《哪吒之魔童降世》首映,成功引爆暑期檔。上映當日票房超2億元,上映10日票房破20億元。
專家分析,産生上述效應(yīng)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國內(nèi)動漫市場培育趨於成熟,觀眾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二是在中國神話基礎(chǔ)上做了貼合時代語境的改編,體現(xiàn)了中國動漫電影少有的高超敘事能力。三是嚴肅幽默的均衡表達和節(jié)奏的成熟處理,增強了影片的可看性。
新版哪吒以“魔童”形象出世,齊劉海、黑眼圈、鱷魚牙,暴躁易怒、頑劣不堪,時不時編首打油詩吐槽眾人。然而,這樣一個“另類”形象卻吸粉無數(shù)。
8月3日和4日恰逢週末,記者在北京、上海和杭州的影院看到,前來觀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觀眾普遍以親子家庭為主。“80後”父親朱先生説,“哪吒”是自己小時候特別喜歡的英雄,希望兒子也能喜歡,之前看到網(wǎng)上好評如潮,所以心裏期待值很高。
“現(xiàn)在的孩子,總覺得大人不理解自己,但在新版哪吒身上找到了共鳴。我們家娃看完電影后,像追星一樣崇拜這個英雄。”杭州7歲女孩媽媽胡女士説。“看完電影后,兒子跟我説了一句話,他説如果你能像哪吒的父親那樣,我也一定不會讓你失望。”杭州12歲男孩父親嚴先生説。
哪吒裏的教育經(jīng)
不少老師家長表示,電影深刻地展示了教育之道,尤其是針對“熊孩子”的教育經(jīng)。
“看完電影,朋友圈裏很多家長都在反思,應(yīng)該如何做父母。不得不承認,電影中哪吒的父母和師父太乙真人,是一個配合得當?shù)慕逃龍F隊,儘管他們也不是做得十全十美,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信任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力量,不要強求孩子成為‘我希望你成為的樣子’。”上海家長王堯説。
“原本以為是給小孩子看的動畫片,誰知自己還收穫了來自李靖夫婦的‘育兒幹貨’。”8月3日走出北京芳草地盧米埃影城的“80後”媽媽于爽説,不同於老版中哪吒父母的性格設(shè)定,此版李靖夫婦的形象塑造更貼合當下的教育實際。
上海市徐匯區(qū)科技幼兒園園長汪瑾説,電影為何能讓那麼多家長有感觸,是因為它體現(xiàn)了教育的兩個重要性:一是父母陪伴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不因為孩子的“與眾不同”而嫌棄或放棄;二是一個好的師父(老師)的重要性,要接納孩子的天性,然後因勢利導(dǎo)。
與此同時,影片反覆強調(diào)了教育的規(guī)則和邊界意識。“負責守護結(jié)界的士兵,父母吩咐命令哪吒‘不要出門’,太乙真人的金剛?cè)Γ际且?guī)則和邊界。”汪瑾説,要教育好一個“熊孩子”,必須給他設(shè)定不可逾越的邊界,讓孩子認識到規(guī)則的重要性,並久而久之轉(zhuǎn)化為他內(nèi)心認同和堅守的規(guī)則。
讓新生代愛上老英雄
“新版的哪吒設(shè)定很亮眼,我命由我不由天,這比單純的正義戰(zhàn)勝邪惡更有衝擊力”“這是一個貼近當代青年性格特質(zhì)的‘高燃哪吒’,以自身奮鬥改寫命運的精神,俘獲了年輕觀眾的心”“有生命力的內(nèi)容産品,就是要有讓年輕人主動參與、把自己的價值和話語代入進來的可能性,‘自動歸位’是比‘邀你入席’更高明的價值引領(lǐng)”……
縱觀各方評論,《哪吒之魔童降世》在致敬經(jīng)典基礎(chǔ)上的創(chuàng)新重構(gòu),讓新生代愛上了老英雄,可謂功不可沒。而要吸引青少年,關(guān)鍵是有一批懂青少年的導(dǎo)演。據(jù)悉,上述影片導(dǎo)演餃子是一名“80後”,而影片的製作團隊也以“80後”“90後”的年輕人為主。
導(dǎo)演餃子説,在四川閉門創(chuàng)作動畫短片的那幾年,父母的包容、理解、默默支援是他堅持下去的動力之一,他將這些年對親情的真切體會融進了影片。
據(jù)悉,影片在製作尾聲階段,曾邀請公司的法務(wù)、財務(wù)、行政人員去看片,一位自己有孩子的工作人員居然看哭了,她説,殷夫人對哪吒的陪伴、李靖對哪吒的收斂的愛,還有哪吒父母對孩子闖禍後那種矛盾的心理刻畫得太逼真了,簡直就是自己和孩子的寫照。
影片出品方之一、北京彩條屋影業(yè)總裁易巧説:“所以我們在新版哪吒故事中融入現(xiàn)實語境的親情、友情,涉及家庭關(guān)係和社會身份認同,觸及了當下中國人的情感軟肋。”
“如果中國動漫不被當下的年輕人、成年人喜歡,就不會有出路,不會成為真正有價值的文化産品。”易巧説,“為此我們通過聊天、看新聞等形式了解當下年輕人的喜好、困惑,並借助主創(chuàng)團隊的想像力,將這些當下的困惑表達在影片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