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新而論 大國經彩】暢通“金融活水” 潤澤“實體經濟”
金融和實體經濟從來都是共生共榮的關係,實體經濟根深蒂固,金融才能枝繁葉茂;金融與實體經濟迴圈通暢,實體經濟才會活力四射。讓金融活水更好澆灌實體經濟,不僅是做大做強經濟“蛋糕”的可靠選擇,也是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重要路徑。
今年以來,面對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我國強化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財政政策加力提效,貨幣政策鬆緊適度,重視優化結構、精準滴灌,不僅穩定了市場預期和信心,而且實實在在地加大了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援,也為國民經濟實現平穩開局發揮了重要作用。
貨幣政策鬆緊適度
從“貨幣匹配經濟”的邏輯來看,在“不變”的層面,貨幣政策長期將服務於總體宏觀經濟目標,保持絕對意義上的不松不緊;在“變”的層面,貨幣政策適應于實體經濟的運作狀態,不斷加強前瞻性預調微調,適時把握邊際鬆緊,流動性供給從“合理穩定”到“合理充裕”。同時,貨幣政策與其他政策要加強協調配合,發揮合力。
數據顯示,今年1至4月,新增人民幣貸款6.82萬億元,同比多增7912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9.54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1.93萬億元;今年4月份民營企業發行債券環比增長10%,凈融資159億元,今年以來首次轉正。在政策引導下,各方面信心得以提振,融資結構日趨合理,資金流向有需要的地方,即支援實體經濟發展。
近日,央行發佈了2019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一階段,央行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結構性去杠桿,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鬆緊適度,適時適度實施逆週期調節,在實施穩健貨幣政策、增強微觀主體活力和發揮資本市場功能之間形成三角良性迴圈,促進國民經濟整體良性迴圈。
信貸投向結構優化
信貸投向結構優化,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更多地通過市場化手段,引導銀行等金融市場主體優化資金投向,既避免“大水漫灌”帶來的金融風險,鞏固去杠桿、降成本的成效,又通過實質性的長期資金支援和政策信號傳導,鼓勵金融機構支援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等,使實體經濟中的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得到結構性調控支援。
去年以來,面對企業融資難題,從中央到地方,從監管部門到金融機構,一系列扶持政策不斷出臺:貨幣政策精準發力向市場注入流動性,成立紓困基金緩解企業燃眉之急,優化小微金融服務監管考核辦法……央行發佈的問卷調查顯示,一季度,企業家信心指數環比上升,比上季度提高1.4個百分點。
政策效果逐漸顯現,一季度,普惠小微貸款新增5529億元,同比多增2900億元。另外,5月15日起,約有1000家服務縣域的農村商業銀行實行優惠存款準備金率,將釋放長期資金約3000億元,全部用於發放民營和小微企業貸款。此次調整將增強服務縣域中小銀行的資金實力,促進其降低融資成本,更好地支援民營和小微企業發展。
防範風險力度加碼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過去的一年,多個監管部門將防控金融風險作為重點工作,隨著各項工作的推進,已暴露的風險正有序處置,各種金融亂象得到有效遏制。2019年以來,防控金融風險仍是重中之重,多部門最近針對金融風險防控展開密集籌劃。
《關於印發國務院2019年立法工作計劃的通知》顯示,圍繞打好三大攻堅戰,將加快推進相關行政立法項目。其中針對防控金融風險,將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制定非存款類放貸組織條例、處置非法集資條例、私募投資基金管理暫行條例,修訂外資銀行管理條例。《2019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提出,下一階段,要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強化金融機構防範風險的主體責任,防範金融市場異常波動風險。
應當看到,從中央到地方,從監管部門到金融機構,多措並舉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定向引導金融活水“精準滴灌”民營和小微企業,合力打通金融活水流向實體經濟的“梗阻”,使企業信心增強、創新活力激發。在國內外經濟環境更加複雜多變的背景下,做到堅定、可控、有序、適度,金融將更好地為我國經濟行穩致遠保駕護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