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美景,還要品文化(消費視窗 透視旅遊新需求②)
遊客在甘肅張掖市博物館手繪燈罩,感受傳統手工藝文化。
人民視覺
兩名小遊客在蘇州博物館參與體驗“博物館奇妙夜”活動。
人民視覺
隨著旅遊市場的發展,人們的旅遊需求更加多樣化、個性化,從傳統的“吃住行遊購娛”的旅遊模式,向更加追求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旅遊”模式轉變。深度參與並充分感受目的地文化內涵的旅遊方式,正成為一種新時尚。
文旅融合,旅遊有了新體驗
人們對旅遊的認識不再停留在“看山看水看風景”階段,開始走向“觀文品史、體驗生活”的新階段
“評彈、崑曲、笛簫、古箏、民歌民曲,一個廳堂一齣戲,不虛此行!”最近,天津市民王偉晨來江蘇蘇州旅遊,“特別喜歡蘇州的園林,這次聽説網師園有‘古典夜園’活動,迫不及待就來了,在園子裏邊觀看地方表演,邊欣賞園林夜景,別有一番韻味。”
在湖北,興山縣昭君村景區為遊客新增了一台內容豐富的昭君文化大戲——《昭君出塞》情景劇,包括迎親儀式、編鐘歌舞、興山圍鼓、地花鼓等表演,吸引了眾多遊客。
在山東,位於沂蒙山的一家國學教育基地,孩子們在幽靜的樹林中目不轉睛地盯著老師,聽老師講國學文化知識。山上每個景點都會有指示牌,介紹一些歷史故事以及歷史人物等知識。
“人們對旅遊的認識不再停留在‘看山看水看風景’階段,開始走向‘觀文品史、體驗生活’的新階段。”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説,從近年來對節假日旅遊市場的監測結果來看,90%以上的遊客會參與各類文化活動,40%的遊客會進入文博場所,“我們既要努力讓群眾更多地走近文博,也要加強融合創新,滿足遊客新需求。”
山東大學管理學院旅遊管理系主任王德剛認為,文化旅遊已經成為文化産品開發和文化産業發展重要的市場基礎。“在文化産品中融入旅遊需求導向,實現文旅融合發展,將有利於更快更好地推進文化産品的創新開發與文化産業的規模化發展。”
中華文化促進會文化旅遊産業委員會主任施俊玲表示,一些地方建設文藝表演、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文化藝術展覽等功能一體化開發的文化旅遊綜合體,形成文化旅遊生活綜合服務體系,為“文化+旅遊”創造更多新體驗。
“文化+旅遊”産品越來越豐富,成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新熱點。體驗文化、增長見識,成為越來越多遊客的主要出遊目的。人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成為“旅遊+文化”發展的可靠保障,給文化旅遊市場帶來廣闊發展空間。
“特色産品”還不夠多
一些旅遊産品雖然打著文化的旗號,實際並沒有提供高品質的産品和服務,跟不上文化旅遊消費升級的需求
“前不久我去上海,在某文化街想買些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工藝品送給朋友做禮物,但我發現很難挑到稱心如意的産品,裏面賣的一些配飾挂件或一些盒裝的果茶、糖果等,在長沙同樣可以買到。有地方特色的産品,為什麼不能多一些?” 湖南省長沙市遊客王爽説。
不只是城市文化街,在一些文化古城,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沿街售賣“地方特色”木槌花生酥,店家現場製作,木槌揮舞捶打間,讓人産生購買慾望。不過,一些去過多個古鎮的遊客發現,在不同地方都有類似制糖的店舖,這讓人不禁産生疑問:這些所謂“特色”,真的是地方特色嗎?
“文化+旅遊”發展火熱,但也存在産品品質參差不齊的現象。一些旅遊産品不是尋求創新融合,而只是打著文化的旗號,實際並沒有提供高品質的産品和服務,跟不上文化旅遊消費升級的需求。
數據顯示,發達國家旅遊購物佔旅遊收入的比例在60%至70%,我國目前還不到40%。不缺購買力,缺的是讓人入眼入心的産品。
特色文化産業是文化與相關産業深度融合發展的關鍵,“什麼樣的文化都可以做出特色來,只有獨特、獨有,才能捕捉市場的商機。”施俊玲説。
中林候鳥旅遊規劃設計院院長韓雲峰表示,“很多景區都很重視文化在旅遊中的作用,有時卻不知道該怎麼用。一些地方甚至拿低俗當文化,遊客意見很大。”
深挖資源,産品供給要創新
“文化+旅遊”離不開特色元素、特色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
日前,在第十四屆中國(義烏)文交會浙江非遺生活館裏,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發佈會,會上公佈了100項浙江省優秀非遺旅遊商品,涉及雕刻塑造、金屬加工、器具製作、紡染織繡、漆器髹飾、剪紙刻繪、編織扎制、陶瓷燒造等13類。
“從浙北平原,到浙西浙東丘陵,再到浙南山地,濱海島嶼,山河湖泊,多姿多彩的地理風貌,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文化風情。”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處長胡雁認為,只有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走出博物館,走進普通百姓的旅行生活,傳承千年的傳統非遺文化才能永葆青春,薪火相傳。
“文化+旅遊”離不開特色元素、特色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要發掘城市文化資源,發展特色文化産業,建設特色文化城市。”施俊玲表示,歷史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是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都是文化旅遊發展中的寶貴資源。
早在2014年,國務院就發佈《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産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出,建設功能完善、佈局合理、形象鮮明的特色文化城市。鼓勵各地結合當地文化特色不斷推出原創文化産品和服務,積極發展新的藝術樣式,推動特色文化産業發展。
傳統文化和現代工藝的深度融合是做大做強文化特色旅遊的必然要求。近年來,蘇州博物館接連打造出秘色瓷蓮花碗曲奇餅乾、文徵明手植紫藤種子等具有自身特色的爆款文創産品。僅去年,蘇博就開發了文創産品107款,銷售總額達到2073萬元,同比增長41.8%。
文化和旅遊部負責人表示,豐富的市場資源需要健康有序的市場運作環境,發展良好的旅遊生態。統籌推進文化事業、文化産業和旅遊業融合發展,擴大優質旅遊産品供給,是推進“旅遊+文化”持續發展的關鍵。
延伸閱讀
文化讓旅遊消費更時尚
中國旅遊研究院發佈的“2018旅遊經濟運作盤點”系列報告認為,2018年文化和旅遊融合取得新進展,全域旅遊聚焦美好生活,品質提升與績效改善愈發明顯。豐富多彩的民俗節慶活動和假日旅遊産品,特別是非遺、自然遺産旅遊深度融合的體驗活動持續走熱,文化展演、博物館以及主打文化IP(智慧財産權)的景區逐漸贏得遊客喜愛。
旅遊與文化、創意、科技融合創新加速,文旅融合助力産業投資,與文化和旅遊融合相關的投資並購不斷涌現。以美團大眾點評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公司,在服務本地居民的衣食住行和休閒娛樂的同時,開始戰略性地進入旅遊業。
遊客的核心訴求正在從美麗風景轉向美好生活,在資本、文創、技術、企業家精神等新要素推動下,文化與旅遊的融合發展將更加深入。融合與IP創新將是發展新方向。以數據技術為支撐,基於旅遊+文化、體育、農業、時尚業等的融合創新,以及以內容建構為基礎的IP創新,正為文化和旅遊創新帶來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