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品牌這樣煉成(慶祝改革開放40年 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吉利集團從無技術、無資金、無人才的“土作坊”起步,走出一條推動國産汽車工業全球化戰略、讓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造車之路。
技術品質員呂義聰:品質,核心競爭力
晚上10點,位於浙江臺州的吉利汽車路橋基地依舊燈火通明。流水線上,待裝車輛呈“一字形”排列,井然有序向前傳送。車間裏,一個穿制服的年輕人,一手拿著筆電一手執筆穿梭其中。無論走到哪,他的身邊總圍著許多人。
他在吉利集團是家喻戶曉的明星,他是呂義聰,黨的十九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作為一名80後汽車技術品質員,多年來練就了一手絕活:一輛汽車1200多個整裝配件,他可在兩天之內組裝出一輛整車;單憑耳朵就能準確辨別40多種聲音分別代表什麼故障。
這身本事是咋練成的?呂義聰記得,2004年他剛進廠,老師傅反覆強調品質是企業的生存之本。他將這些話深深印在心裏,不斷修煉“內功”。2011年6月,呂義聰轉崗進入公司技術品質科。雖然只有高中學歷,但他愛觀察、愛學習,異常刻苦。擔任技術品質員期間,呂義聰解決了很多技術難題,還獲得了兩項國家專利。
現在,呂義聰成立了技能大師工作室,新的研究課題是如何提高産品的感知品質。簡單來説,就是在産品尺寸、品質都合格的前提下,怎麼最大程度提升顧客對産品的好感度。
呂義聰記得,在接受書福獎時,吉利控股董事長李書福對他説:“吉利戰略轉型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要抓技術、抓品質,這些都離不開每一位一線員工的素質提升。”
研究院副院長嚴永貴:技術,企業之魂
走進位於浙江寧波杭州灣新區的吉利汽車研究院總部,白色基調的大樓內,開放式設計讓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一樓咖啡廳裏,坐滿了正在交談的中外工程師們。
這個被業內稱為“龍灣”的吉利汽車研發大本營,2016年正式投入使用,佔地415畝。每年開發5款新車型、3款發動機及3款變速箱;整車試製每年規劃2400台。
“這裡有國內目前最先進的研發技術中心、整車試驗中心、動力總成試驗中心、整車試製中心,能夠進行汽車關鍵零部件試驗和總成試驗,新能源電機的性能試驗等。”吉利汽車研究院(寧波)有限公司吉利品牌研究院副院長嚴永貴告訴記者。
嚴永貴回憶,2004年,在開發吉利自由艦三廂轎車時,技術力量薄弱,設備也有限。
如今,在吉利品牌研究院的K&C操穩試驗室,從國外進口了一台雙軸K&C試驗臺,産品研發初始階段,對整車底盤、懸架、車身操控性、方向指向精準性進行調校。利用CAE倣真數據,可以推斷彈簧、車架等的設置是否合理,再通過調整懸架的剛度、減震器的阻尼等具體調校手段,結合中方和瑞典專家的主觀評價,最終達到符合車輛定位的懸挂和操控設定。
今年9月上市的吉利繽瑞,嚴永貴參與了整個研發過程。他記得,為了把車載音響系統儘量做到極致,他帶著研發團隊專門去音樂會現場體會、感受真實的音質效果,以找到開發、調試系統的方向及目標。
現在,吉利在杭州、寧波、瑞典哥德堡和英國考文垂設立了四大研發中心,在上海、哥德堡、西班牙巴塞羅那和美國洛杉磯設立了四大造型中心,研發投入近百億元,佔營業收入比重達到10%至15%,高於行業平均水準。
“經過十幾年的不斷努力,吉利汽車發生了脫胎換骨式的變化。部分車型已經進軍歐美市場。”嚴永貴自豪地説。
人力資源部長董大偉:人才,發展基石
吉利集團創立於1986年,1997年正式進軍汽車行業。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夕,吉利成為中國首家獲得轎車生産資格的民營企業。
2007年5月,吉利汽車進入戰略轉型期,從“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轉向“造最安全、最環保、最節能的好車”,從“低價戰略”向“技術領先”戰略轉型。2014年吉利再次實施品牌戰略轉型:要造每個人的精品車,“讓中國的汽車跑遍世界”。
實現跨越式發展,首要是人才。
李書福有個經典的“人才森林”理論:“一方面通過引進外部高端人才,形成人才大樹,並提供良好的陽光雨露環境,使其紮根于吉利;另一方面通過內部培養,形成一棵棵人才小樹,最終共同成長為有高有低、有大有小、具有強大生命力和生態調節功能的吉利人才森林。”
15年前,位於臺州臨海的吉利汽車研究院只有300多人,以本土人員為主,主要來自五金、機械等相關企業。如今,研究院員工已達8500人,其中技術專家就有400多人。
“吉利有句話,人才創新的成敗決定了吉利戰略的成敗。”吉利汽車研究院(寧波)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長董大偉告訴記者,目前,吉利總的研發和工程技術人員超過2萬人,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的外籍研發人員近3000人。
人才興,企業興。2017年,吉利汽車總銷量124.7萬輛,營業收入達928億元。目前,吉利資産總值超過2000億元,員工總數超過8萬人,連續6年進入世界500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