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60年 壯美新廣西】好山水成巴馬群眾致富“長流水”
山峰秀麗、河流蜿蜒、生態優美、風情多姿……初冬時節,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境內,全國各地的遊客絡繹不絕,“帶著爸媽去巴馬”,正成為越來越多養生遊客的嚮往。
作為著名的“世界長壽之鄉”,近年來,健康養生旅遊産業的蓬勃發展,給巴馬助推脫貧攻堅帶來了契機。
“旅遊被稱為‘無煙工業’,最能普惠大眾民生。”河池市委常委、巴馬瑤族自治縣縣委書記王軍説,巴馬積極推進全域旅遊,將全縣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全域旅遊發展範圍。在東山、西山兩個貧困人口集聚的鄉鎮,規劃建設民族風情遊覽區、紅色旅遊景區、生態觀光景區;在盤陽河流域村屯,規劃發展農家旅館、休閒養生、農家樂等健康養生産業。
“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在巴馬長壽文化發祥地那桃鄉平林村,外出經商致富的鄧氏兄弟,回到村裏帶領村民開發鄉村旅遊,打造別具一格的新農村。
“巴馬神奇的長壽文化,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各地遊客紛至遝來。”鄧氏兄弟告訴記者,僅核心景區的農家旅館,日接待遊客就達100人次以上,經營農戶每年輕鬆增收萬元。
“景區+能人+農戶”,鄧氏兄弟帶領村民一起發展,吸納80多名村民就業,其中貧困人口51人,每人平均年收入超過兩萬元。還有40戶村民以土地入股,每戶除一人在景區務工領取工資外,2017年還獲得分紅6萬元。
發展鄉村旅遊,巴馬優勢得天獨厚。在原自治區旅遊發展委員會派駐的第一書記帶領下,由農村致富帶頭人牽頭成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等,按照“公司+合作社+貧困戶+基地”模式,合作社按貸款入股合作經營資金8%的比例作為保底分紅,讓貧困戶成為股東。
甲篆鄉百馬村坡納屯,通過床位經營承包、勞務服務、特産銷售、土地流轉等渠道,積極探索旅遊脫貧新路,2017年,每人平均純收入達2.8萬元。坡納屯先後被評為廣西休閒農業“十佳名村”、中國特色鄉村、廣西四星級旅遊區等。“以前住舊磚瓦房,現在住上漂亮的樓房,搞起農家樂,生活紅火起來。”村民黃永恒説。
變“輸血”扶貧為“造血”扶貧,旅遊扶貧帶動了巴馬各鄉鎮建設特色農家旅館,許多貧困戶吃上了“旅遊飯”,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巴馬因勢利導,加快發展生態旅遊業,以“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大力推進“生態+旅遊”脫貧。
“綠色是巴馬的底色,生態、空氣和天然水是巴馬的生命。”巴馬瑤族自治縣縣長藍海洲説。巴馬結合實際,重點發展特色扶貧主導産業,加快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優勢産業扶貧格局,深入探索旅遊帶動脫貧模式,努力推進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打造國家旅遊扶貧示範區的“綠色工業”。
“巴馬給我一滴水,我還巴馬一世界。”8年前,一位來巴馬投資的企業家講出這句話時,恐怕連他自己也沒想到,幾年間,其公司生産的礦泉水銷售額從100多萬元升至3億多元,遠銷各國。如今在巴馬,僅飲用水就有5個廣西著名商標,其中4家企業年産值在億元以上。
巴馬山水獨特,處處是寶。從天然飲用水到山茶油,從香豬到火麻……巴馬以長壽食品加工産業為重點,突出發展生態型工業,以長壽健康産業為主導發展綠色GDP,推進工業逐漸轉型升級。
“巴馬牢牢堅守環保紅線,寧可發展慢一點,也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堅持低碳發展、綠色發展。”王軍説,保護好發展好生態環境,就是不斷提升巴馬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保護得越好,發展得越好,巴馬的發展就越有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