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海口濕地 綠沁於心(慶祝改革開放40年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

2018-10-24 10:36: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近兩年,海口人興起了在朋友圈“曬綠”。而海口的綠,最濃最廣是濕地。地處海南島北部,北瀕瓊州海峽,自古有“水城”之稱的海口,濕地面積29093.09公頃,濕地率達12.7%。

  10月22日,《國際濕地公約》第十三屆締約方大會在阿聯酋迪拜舉行。海口市進入第一批國際濕地城市候選名單。“海南的生態環境只能變好不能變差。”海南省委書記劉賜貴反覆要求。

  濕地鑲在城中,綠色映照好生活

  美舍河縱貫海口南北,全長23.8公里,流域面積50.16平方公里,被稱為海口的“母親河”。由於受到污染,一度因為河道氣味難聞而無人駐足。

  2016年底,海口市全面啟動美舍河綜合治理工程,綜合考慮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要素,採用“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的治理路徑。特別是在美舍河流域鳳翔段3.5萬平方米的建築垃圾堆棄場之上,利用原地形落差建設成了八級凈水梯田人工濕地,約1.4萬平方米。該濕地融合了10余項中國科學院水處理專利技術。

  2017年8月,美舍河獲批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同年底獲原國家林業局批准開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工作。

  海南生態環境好不等於生態環保工作可以止步,生態文明建設永遠在路上。海南省省長沈曉明説,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海南的“金飯碗”,要像珍惜生命一樣保護好它。

  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的指導下,“進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修復”成為海口黑臭水體修復的主要思路:摒棄過去人工化、“三面光”的河道硬化渠化治理方式,綜合考慮各種生態要素,岸上嚴格控源截污、河道種草水生態修復、拆除原混凝土岸線補種紅樹林,提升河流生態系統的功能。依此方法,全市32條水體告別黑臭。

  2016年底,海口市濕地保護修復總體規劃(2017—2025年)編制;2017年10月,海口市成為全國首批“灣長制”試點,並率先將“河長制”與“灣長制”結合,實現“河灣同治”。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陳松介紹,2018年,五源河經過生態修復變成濱海濕地,潭豐洋從土地平整硬化項目變成湖泊濕地,鳳翔公園八級人工濕地梯田日均處理污水尾水數千噸。目前,海口市森林覆蓋率達38.4%,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42.7%。

  “濕地多了好了,各種鳥類和水菜花、水蕨等植物也多了,紅樹林就長在步道腳邊。”常在美舍河邊散步的海口市民王少偉説。今年初,聯合國濕地公約組織秘書長瑪莎羅傑斯烏瑞格來海口考察時表示,海口濕地保護與修復的實踐,對其他國家城市的生態修復有借鑒作用。

  樹立生態理念,人人都是巡護員

  開學第一課,海口市丁村小學和五源河學校的孩子們來到鳳翔濕地公園和五源河濕地公園。在這裡,城裏的孩子認識了荔枝樹、龍眼樹、鳳梨蜜樹,明白了紙莎草、美人蕉、睡蓮分別有什麼樣的凈污效果。

  濕地攝影比賽、中小學徵文比賽、青少年濕地演講比賽……在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中,學生們了解自然;拍攝微電影、紀錄片、製作繪本、創建“濕地學校”……在各項實踐活動中,學生們更加熱愛自然。

  2014年,海口濕地保護志願服務活動開始起步。2017年,海口市相關文件出臺,對濕地保護志願服務活動提出明確要求,並在市級層面制定了濕地保護志願者制度。目前,已有海口市誌願服務聯合會、海口市青年志願者協會和海南觀鳥會等50余家公益組織,志願者從不足1000名增加到9000名。2017年以來,共舉辦各類濕地保護志願服務活動上百次,參加人數上萬人次。

  週末之夜,“松鼠學堂”活動開始了。“這棵是紅海欖嗎?”“這是變色樹蜥嗎?”學堂的春香姐姐耐心地回答著孩子們的問題。這家2014年成立的濕地保護公益組織,專注于自然教育推廣和自然生態保育,至今已經舉辦了近百場濕地公益講座和數十次濕地生態之旅,深受家長和孩子的喜愛。他們還邀請北京動植物專家等對人員進行培訓,培養了一批濕地導覽員。

  在基層,濕地保護的理念同樣深入人心。從東西湖到沙坡水庫,百姓“河長”的日常巡查不僅有效勸阻了市民遊客的不文明行為,更宣傳了環保理念;從昌旺溪到三十六曲溪,鎮、村幹部不遺餘力地宣傳建設濕地保護小區、濕地公園的好處,號召村民自覺保護環境,抵制電魚、獵鳥等不良行為,取得了良好效果……

  全城濕地熱情高漲。政府對濕地“只增不減”更是責無旁貸。“未來3年將陸續建設4個國家級、3個省級濕地公園,打造45個濕地保護小區;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江東新區建設也將實現濕地入城。”海口市副市長文斌説。

  生態保護落實責任是關鍵。海口市組建了“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建立起市級濕地保護組織管理體系,並將濕地面積、濕地保護率等指標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考核,對保護不力者予以追責。2017年,海口市、區兩級有10余名幹部因紅樹林和濱海濕地工作責任落實不力被問責。

  做好綜合利用,濕地産業能生金

  “村官改選我卸任了,找了一份新工作。”大學生村官周緣説。

  在海口的濕地保護志願者中,不到30歲的周緣小有名氣。在海口市龍華區仁裏村,他是被大夥兒選出來的大學生村官。村裏搞美麗鄉村建設,他開展生態調查,提出對潭豐洋濕地進行生態修復。

  而現在,周緣的新名片是海南暢達相易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從事的依然是與濕地相關的濕地經濟植物種植。水芹凈化氨氮,畝産可達1.4萬元;水菜花是很好的蜜源;蚯蚓養殖改善土壤,蚯蚓土市場價格為2000元一噸。這些生態公共産品,同時也是田間的生態經濟作物,推廣開來,既降低了濕地的維護成本,又能讓農民獲益。

  周緣的新工作在龍泉鎮新聯村委會雅咏村。走進村子,迎頭碰上村民莊才宏,大家都對周緣的合作社有所了解。“村裏有的把地租給他們,幫他們種植;有的加入合作社,把地租給他們,再務工。不僅賺了錢,更長了見識。”莊才宏説,雖然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但濕地是什麼卻沒有概念,“被這幾個娃娃一搞,原來濕地還有這麼多變錢的名堂,真要好好保護。”

  龍華區龍泉鎮涵泳村的千畝荷塘,為當地村民增加收入超過1500萬元;瓊山區鳳翔街道新潭村,每逢初夏時節,潭面上開滿荷花,吸引兩三萬名遊客前去觀光;秀英區永興鎮的“馮塘綠園”,每年給每戶村民帶來兩萬多元收入;美蘭區演豐鎮依託紅樹林濕地開展民宿體驗,年接待遊客達20余萬人次。

  藍綠滿城、綠沁於心的背後,是踐行新發展理念。良好的生態環境提升了海口的吸引力,讓海口成為國內外大企業發展佈局的重要選擇。2017年,全市共引進招商項目141個,協議投資近1800億元;全市接待遊客2428萬人次,增長11.1%;美蘭機場旅客吞吐量達2258萬人次,創歷史新高。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24日 04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