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實惠多 環境在優化(特別報道 把脈企業高品質發展③)
記者對100家企業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78%的企業表示已從國家出臺的推動高品質發展政策中受益
停徵醫療器械産品檢驗費讓企業喜憂參半:喜的是一次3萬—4萬元檢測費全免;憂的是不少企業紛紛“吃免費午餐”,導致檢測排大隊。企業建議出臺先預繳再返還的政策,防止搭便車行為
日前,記者在對廣東廣州和深圳、山東青島和濰坊、湖南長沙和株洲等三省六市100家企業進行調查時,深刻感受到企業對高品質發展相關支援政策的肯定和期盼。
記者對這100家企業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78%的企業表示已從國家出臺的推動高品質發展政策中受益。調查中,企業也盼望相關政策“幹貨”再多點、力度再大點、執行效率再高點。
政策紅利釋放足
企業用電成本降了,辦事效率高了,産學研合作實了,轉型升級快了
“不超過500萬元的新設備現在可一次性計入成本,抵扣所得稅,這對企業加速轉型升級是重大利好!”青島鳳凰印染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磊頗為興奮。
近年來,為幫助企業實現高品質發展,各地各部門紛紛出臺相關政策,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企業拍手稱讚。
——破除壟斷,用電成本降了。
製造業企業多是用電大戶,電費是企業成本中的一大塊。北汽新能源汽車青島公司副總經理于曉暉説:“我們的設備24小時運轉,一天得耗8萬度電。”“兩三年前,每度電要7毛5至8毛左右,現在平均5毛4,能省下不少開銷!”王磊感慨,這歸功於電價改革打破了壟斷,讓發電廠和用電企業直接簽訂供電協議。
——簡政放權,辦事效率高了。
“我們建的自備電廠,是‘放管服’改革後山東省承接的第一個審批項目,開發區政府幫著一塊跑手續,速度可快了。”山東世紀陽光紙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增國説。
“40萬噸化學漿項目審批權下放到地方後,審批、環評、安評都不用跑北京了。”山東晨鳴集團有關負責人説。
——制度創新,産學研合作實了。
企業轉型升級離不開技術創新,而基礎科研投入最多的往往是高校、科研院所。“我們是一支年輕的院士創業團隊,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具備獨特的優勢,技術成果已與多家知名企業開展應用合作。”本徵方程研發部經理劉金鑫這樣介紹自己。得益於國家出臺的鼓勵科研人員離崗創業政策,劉金鑫博士畢業後跟著導師一塊兒創業,讓自己的科研成果“走下書架、走上貨架”。
“自從允許高校團隊技術入股後,老師們的創業勁都被激發出來了。”國機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科技發展部部長助理張波説,以往産學研合作大多浮于表面,政策放開後,手裏捏著實實在在的股份,教師的創新創業積極性競相迸發。
——加大投入,轉型升級快了。
製造業轉型升級,就要加大研發投入,上游企業研發的風險、下游企業應用的顧慮,都需要政策引導和化解。
“我們剛剛申請到1000萬元的國家級首臺套補助”,廣州一道注塑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志江笑著説,企業新品推廣難,首臺套政策給買賣雙方都“加了油”。國家財政給予賣方首臺套保費補助,廣州在此基礎上,對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享有發明專利的首臺(套)設備、前100件關鍵零部件,最高按合同金額50%給予買方採購獎勵,為企業轉型升級助力。
改革還有深化空間
簡政放權在一些地方仍存“最後一公里”問題,一些不恰當的治理方式可能會誤傷企業
“放管服”改革,政府下了大決心,花了真氣力,給企業幹事創業提供了極大便利,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調查中記者也發現,與高品質發展要求和企業期盼相比,改革還有深化的空間。
——簡政放權紅利不斷釋放,但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最後一公里”問題。
中央政府核準的企業投資項目累計減少90%,企業開辦、用水用電報裝等事項的辦理時間壓縮了50%以上,“網際網路+政務服務”、一站式服務等利企措施接連出臺……近年來,簡政放權使企業的獲得感不斷增強。調查中,也有一些企業反映,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最後一公里”問題,期待儘快疏通。
山東某石化企業負責人表示:“審批權下放,企業歡喜,可是在一些基層,企業還得費力跑。我們有個項目,到發改委立項要求先上土地管理部門辦土地證,上土地管理部門辦證要求先上住建部門拿城市總規劃,上住建部門拿城市總規劃又説能辦土地證的就不需要城市總規劃。”
——環保治理助推企業轉型升級,但一些不恰當的治理方式可能會誤傷企業。
環保治理不僅對生態環境保護至關重要,更是倒逼産業結構調整、促進企業轉型升級的強勁“外力”,可是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一刀切、一陣風”式的環保治理,容易誤傷合規企業的正常生産。
山東豪邁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張光磊説,企業的鑄件來自章丘,一些單位的環保治理行動一來,章丘的配套企業全部關停,企業生産也只好停了;過一陣,配套企業又全開業了,供應鏈不大穩定。“企業支援治理淘汰落後低效産能,希望這種治理更加規範化、更有連續性。”
——有些政策初衷好,但執行起來考慮還不夠週密,給企業增添了“甜蜜的煩惱”。
“喜憂參半!”讓湖南妙手機器人有限公司總經理歐勇軍如此評價的,是停徵醫療器械産品檢驗費政策。喜的是一次3萬—4萬元檢測費全免,降低企業成本;憂的是不少企業紛紛“吃免費午餐”、送檢量快速增加,導致檢測排大隊,以往40天能出結果,現在得耗時3—4個月。
“建議不要直接減免檢測費,而是出臺先預繳再返還的政策,防止一些企業的搭便車行為。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本省無法檢測的産品也可付費到周邊省市檢測,然後再回到本省領取返還資金,避免各省都重復投資重大檢驗檢測設備,造成巨大浪費。” 歐勇軍説。
——一些産業政策在制定時還應更多地聽取企業意見。
“有些産業政策出發點好,但還是不夠接地氣。”藍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彭孟武説,一些産業政策往往是等著企業交報告,然後請專家來評分。“可專家多在高校和科研機構,其中一些人往往與市場脫節,最終制定的一些政策可能會讓企業感受不到紅利在哪兒。”
廣州華睿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潘君友舉例説,新型顯示技術有2個技術流派:印刷型和增重型。高校注重更前沿的印刷型技術,産業界則偏向較成熟的增重型技術。“目前的産業政策制定往往以專家為主導。希望今後制定相關政策時能更充分地徵求産業界和獨立第三方的意見。”潘君友説。
不斷優化營商環境
提升法治化水準,提高資金獲取的便利度
企業高品質發展中面對的這些問題應如何解決?調查中,49%的企業希望政府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營造公平競爭的良好市場環境。
優化營商環境,須提升法治化水準。
“投資項目審批時間長問題,瓶頸是審批多、部門多,核心是現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規定了各類審批事項和前置要件。”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説,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第一步就是要持續提升營商環境法治化水準,把各項活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
優化營商環境,還須提高資金獲取的便利度。
調查中,55%的受訪企業希望進一步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高新技術産業技術門檻高、研發投入大、創新認證應用週期長,企業目前可獲取的資金渠道往往僅限于銀行貸款,利息負擔有點重。”湖南湘投金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專家唐仁波説,希望金融扶持政策能落實得快一點、實一點、準一點,讓更多企業血脈暢通,大步前行。
(本報記者田俊榮、李心萍、陸婭楠、王政、劉志強、趙展慧、丁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