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習近平幫我們挖“窮根”(新思想從實踐中産生系列報道之三福建寧德篇)

2018-09-17 10:08: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過洋村能有今天,多虧了習近平同志!當年,他到寧德上任後第一次走訪基層就來到我們村,鼓勵大家發揮自身優勢,解放思想,開拓思路,走林業、種植業等多元發展的道路。”回憶起30年前習近平同志到過洋村調研的情景,69歲的老支書鐘祥應清晰如昨。

  1988年6月,習近平同志來到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的福建寧德擔任地委書記。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他走遍閩東9縣鄉鎮,進村入戶,訪貧問苦,一心要讓鄉親們徹底擺脫貧困。

  在這裡,他倡導滴水穿石,久久為功;在這裡,他強調弱鳥先飛,因地制宜。

  劉明華(時任壽寧縣下黨鄉黨委副書記):

  他鼓勵我們“以幹得助”

  “下黨鄉是出了名的‘地僻人難到’,習近平同志是建鄉以來第一個到鄉里的地區領導。”時任壽寧縣下黨鄉黨委副書記的劉明華回憶説。

  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當年是“朝迎山村風寒,夜伴泥瓷燈盞”。1989年7月19日,習近平同志帶領地直機關18個單位負責同志,來到下黨鄉現場辦公。

  那天剛好是大暑的前4天,“日頭特別毒”。習近平同志一早從壽寧縣城出發,坐了2個多小時的車,又走了2個多小時的山路,才到了下黨村頭的鸞峰橋。

  “他汗流浹背,一邊拿搭在脖子上的白毛巾擦汗,一邊同橋上迎接他的幹部群眾握手。脫下的白襯衫晾在廊橋上,看上去濕漉漉的。”劉明華説。

  喝了一碗鄉親們送來的涼茶,習近平同志當即在鸞峰橋邊的小學校召開現場辦公會。他對時任鄉黨委書記的楊奕周説:“你是主人,坐中間。”

  沒有路,沒有電。為了儘快讓下黨鄉通上電,有人提議從臨近鄉鎮拉線過來,但習近平同志不認可:“要致富,先修路,這一點,我同意。但是架線拉線通電,我看就罷了。拉線過來,看似見效快,實際背了電費的包袱。下黨有水利資源,咱們自己建個電站,等於抓了一隻能下蛋的雞。”

  一席話,讓在場幹部群眾頻頻點頭。“他想得深、看得遠吶!”劉明華説,現場會結束時,習近平同志鼓勵大家要“以幹得助”,“這句話,我一直記在心裏”。

  1991年1月,下黨第一條公路建成通車;12月,一座250千瓦水電站建成。“這麼多年,父老鄉親一直念著習近平同志的好,一直希望他有空再回來看看!”説起這些,劉明華眼眶有些濕潤。

  連德仁(時任壽寧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

  他要我們抓“做”功而不是“唱”功

  “習近平同志開展扶貧工作,‘實’字當頭,‘幹’字為先。”時任壽寧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連德仁回憶,1989年7月19日,習近平同志趕回壽寧縣城時,已是晚上8點多,第二天一早,他就開會研究落實對下黨鄉的幫扶舉措。

  “他講得很動情,‘下黨有多苦,大家都看到了。下黨不改變面貌,我們就無顏面對父老鄉親’。”連德仁説,習近平同志讓寧德地直機關18位負責同志現場表態,對於鄉親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各部門談談辦法。

  民政局最先表態,從局裏擠出5萬元,支援下黨公路和電站建設:“我們真的是把口袋底都翻出來咯!”習近平同志笑了,他説,這很好,大家都要翻箱倒櫃,竭盡全力。扶貧,就不要有所保留。

  習近平同志還當場拍板:地委支援下黨鄉建設資金72萬元,其中32萬元用於修路,40萬元用於水電站建設。

  針對下黨鄉幫扶工作,習近平同志説,水電項目,不能成為“鬍子工程”,包括道路建設也要認真核定,辦一件成一件,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兩年內,下黨的項目不要再報到地區來了,要集中精力辦好電力和公路。“各個部門都要到貧困地方去調查研究,帶動解決實際困難,種種情況都不能成為不下鄉的理由。”

  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17年,先後9次到壽寧,其中3次專程到下黨鄉現場辦公。原寧德地委秘書長李育興説:“他不僅一貫強調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自己也始終以身作則,寧德地區124個鄉鎮,他去過123個”。

  連德仁曾8次陪同習近平同志下鄉調研。“習近平同志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最深——幹部一定要抓‘做’功,而不是‘唱’功。他説,要以一村一戶為對象,去找路子,去想法子,找準窮根,合力攻堅。這是指導黨員幹部做好扶貧工作的基本法則”。

  劉智勇(時任福安縣社口鎮坦洋村支書):

  他冒雨走泥路看茶山

  聞名中外的“茶鄉”福安社口鎮坦洋村,曾是習近平同志擔任寧德地委書記期間的農村黨建聯繫點。

  1988年秋天,習近平同志輕車簡從來到村裏。“那天,他穿著深藍色短袖,褲子上還有補丁,臉上始終挂著笑容。”當年劉智勇剛剛擔任村支書,他沒想到的是,“地委領導竟然這麼年輕,穿著也這麼樸素。”

  座談會上,劉智勇準備了彙報材料,剛要念,就被習近平同志微笑打斷:“不用念材料,我問你答就好。”他最關注兩個問題:一是怎麼更好發揮農村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二是怎麼增加村集體收入?

  “習近平同志問得非常細,現在種了多少畝茶?是什麼品種?有什麼困難?當時心裏挺緊張,生怕答不上來。”劉智勇説,座談結束後,習近平同志沿著山路,爬上村後一座茶山。“當時,天上下起小雨,他鞋子上沾滿了泥巴。”

  “他對我們説,坦洋村要大力發展特色茶産業,黨員幹部要發揮示範帶頭作用。農村黨組織,是脫貧第一線的核心力量。經濟搞上去了,黨員的理想信念、先鋒模範作用,都只能強化,不能削弱。”這些話,劉智勇一直牢記在心。

  1989年2月,習近平同志邀請8位基層農民代表到地區行署,給地直機關副科以上幹部作報告,劉智勇的父親劉少如也在其中,他是坦洋村老支書,帶著大夥兒開荒種茶,脫貧致富。“父親回來對我説,習近平同志在會上誇他,站在改革的前頭,帶領大家致富,很不容易。”

  後來,習近平同志又多次來坦洋。“他鼓勵我們,坦洋要當領頭羊,不斷放大坦洋功夫紅茶的品牌效應,因地制宜,壯大茶葉經濟。還明確提出,坦洋發展好了,就要走出去,要與困難村結成對子,開展幫扶。”

  很快,坦洋村茶葉種植面積增至3000多畝,村資産超過300萬元,村黨支部也被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成了閩東明星村。“時常想起習近平同志當年冒雨走在山路上的背影,還有他鞋子上的泥巴,心裏暖暖的。”劉智勇説。

  江成財(福安市下白石鎮下歧村村民):

  他改變了連家漁民的命運

  “沒有習近平同志大力推進,我們連家漁民可能還住在船上,漂在海上!”從船上搬到岸上18年了,江成財依然充滿感激。

  連家漁民,又稱疍民,就是居無定所、以船為家的漁民,他們常年以打魚為生,日子大多比較清苦。

  1997年6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帶隊到閩東,對連家漁民易地搬遷問題進行專題調研。

  看到一家幾代人擠在陰暗潮濕的漁船上,習近平同志動情地説,共和國成立都快50年了,部分群眾生活還這麼困難,一定要解決好他們的生活困難。沒有連家漁民的小康,就沒有全省的小康。

  在習近平同志的力推下,福建連家漁民上岸工程迅速展開,到2000年,下歧村建成了6個漁民安置點,511戶2310名連家漁民告別了海上漂泊歲月。

  “2000年11月,我們搬到岸上新家沒多久,習近平同志就來看我們了。”江成財説。

  來到江成財家,習近平同志仔細詢問:家裏幾口人?現在做什麼工作?收入怎麼樣?搬上岸過得習不習慣?“我告訴他,現在的生活很好很舒服。祖祖輩輩都在船上,做夢也想不到能上岸。以前在船上,怕風怕雨,片刻離不開人。現在住進了新房,終於能踏踏實實做事啦。習近平同志聽了很高興,他走到我家餐桌前,看到有魚、有肉、有蔬菜,一邊笑一邊衝我點頭。”

  “既然上了岸,就要努力做事,做出個樣子來。”習近平同志的這句話,時時激勵著江成財。

  “離開前,他對大家説,有困難就找政府。還對身邊工作人員説,我們不要忘記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時任下歧村支書陳壽章回憶説。

  “20年裏,有兩個不一樣的我。”江成財説,船上的我,缺衣少食,到十來歲有時都沒褲子穿;現在的我,做養殖,搞基建,住進了120平方米的大房子,日子紅紅火火。

  2000年搬進新居時,江成財的兒子江陵才2歲。去年,江陵和朋友去海上體驗了一次漁民生活,回來後告訴父親,真不容易。“我對兒子説,要永遠記住,是習近平改變了我們連家漁民的命運!”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