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堅持改革開放,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2018-02-21 10:38: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四十年前,也就是1978年,中國共産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做出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從此開啟了中國人民波瀾壯闊的奮進歷史,揭開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不斷崛起的序幕,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為耀眼的經濟奇跡。

  四十年前的中國,人民生活窮困,國家發展落後。黨中央實事求是地作出科學論斷,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不是階級鬥爭,而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力之間的矛盾”。小平同志指出:“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産力發達,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們堅持社會主義,要建設對資本主義具有優越性的社會主義,首先必須擺脫貧窮。”這成為改革開放政策最為簡單樸素的注腳。“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也成為中共黨史上最為響亮的口號之一。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改革開放不啻于中華民族的另外一場救亡圖存。

  經過四十年的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産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銳意進取,使整個國家煥發出勃勃生機,生産力不斷得到解放,歷史性地改變了中華大地,國家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中國國內生産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迅速躍升至2017年的82.7萬億元,增長了226倍,根據世界銀行標準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也進入新時代。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由於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中國的發展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在新時代突出表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在城鄉發展領域表現尤為明顯。建國之後,由於特殊的歷史條件,中國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城市的交通、衛生、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水準遠遠超過農村,城市人口的每人平均收入和消費水準也大大高於農村。這既是很多發展中國家在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上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也是制約這些國家進一步發展現代經濟的關鍵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上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個簡單數據就可以見微知著。1978年中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82%,所以中國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國。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農村人口比例顯著下降。根據國家統計局2017年2月28日公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6年年末農村戶籍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已經下降到42.65%。雖然説“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但是依然有高達5.9億人口生活在鄉村。

  中共十九大明確提出:“從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準差距顯著縮小”。為了實現這一目標,2018年中央發出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的一號文件,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要求提升農業發展品質,推進鄉村綠色發展,繁榮興盛農村文化,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提高農村民生保障水準,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強化鄉村振興投入保障,堅持和完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等。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20個、新世紀以來第15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充分體現出黨對農村工作的重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更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體現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2017年9月3日,時值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席時曾強調到改革開放四十年時要“隆重地紀念一下”,“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憑著一股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憑著一股滴水穿石的韌勁,成功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遇到過困難,我們遇到過挑戰,但我們不懈奮鬥、與時俱進,用勤勞、勇敢、智慧書寫著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故事。”我們相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産黨一定能夠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再次贏得振興鄉村的勝利,實現城鄉之間的均衡發展,為最終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打下堅實的物質與精神基礎,把中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者梁亞濱係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副教授、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