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永
那是一綹飽滿的穗子,上頭的皮兒都裂開了,細小的白稻花在微風中搖曳著。48歲的農民王化永蹲了下去,用手輕輕地托起它,滿臉自豪地對央廣網(wǎng)記者説:“雜交水稻的自花授粉率就是高,你看稻穗這麼大,笑得彎下了腰。”
他的身後,是一整片綠油油的稻田,阡陌交通,井然有序。乍一看,它跟普通的水田並無兩樣,但立在田間的那幾根柱子上、用於太陽能殺蟲的藍色反光板,透露出了邵陽市隆回縣羊古坳鎮(zhèn)這156畝地的與眾不同:它是袁隆平超級水稻高産攻關的試驗田,産畝早在兩年前就已突破1000公斤,是世界上最高産的水稻。
“良種、良法、良田、良態(tài)”
這片試驗田的實施人就是王化永。如今當選十九大黨代表的他,剛在長沙跟“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彙報完這個夏天地裏頭悄悄發(fā)生的變化:“水稻開始抽穗,很快就會成熟。2017年的理論産量有可能達到1067公斤,提前實現(xiàn)超級水稻實驗的第五期目標。”
袁隆平聽後非常高興。他告訴王化永,可以把這片“超級水稻高産攻關示範基地”,叫成“科研基地”。這讓連續(xù)試驗了9年超級水稻種植的王化永感到驕傲,“科研兩個字,意味著農民種地不再只是靠天吃飯,而是有了更科學的技術和方法。”
他一直覺得,種植水稻就得有“良種、良法、良田、良態(tài)”。這是袁隆平院士贈給王化永的題詞,被掛在水田邊他家的那面墻上,更成了王化永一直以來的種糧理念。憑藉著它,他的156畝實驗田,從2009年的畝産841.6公斤起步,逐漸實現(xiàn)畝産872公斤、926.6公斤、988.1公斤的目標,到2015年突破1004.3公斤,屢創(chuàng)水稻世界最高産紀錄,為我國超級雜交稻高産攻關和科學種糧事業(yè)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輾轉創(chuàng)業(yè),不改“糧”心
王化永的一天,通常是從六點多開始的。起床後,他就會帶著村裏九個年輕的農民,在家門前的地裏頭開始勞作。除草、引水、施肥、殺蟲......從日出到日落,基本不休息,總有幹不完的活。即便是大雨天或是烈日之下,也照去不誤,“曬得像雷公,瘦得像猴子”。
但看到一顆顆播下的種子,經過六個月的悉心培養(yǎng),最終長成飽滿得低下頭的水稻,他還是興奮不已,也感覺很值得。畢竟平均每畝一千公斤的産量,跟以前相比,“簡直多得多了”。
小時候,王化永家裏有七口人要吃飯,但隆回縣地形複雜,耕地也少。一畝地也就兩三百公斤的收成,根本沒得吃。那會兒跟大多數(shù)村民一樣餓著肚子的他,常常想,先出去打工,混口飯吃,賺到錢以後一定回來,幫助村裏提升水稻的種植水準,至少讓農民吃得飽飯才行。
後來,他去了長沙,做了十來年磚瓦工藝,學成歸來後,在村裏辦起了磚瓦廠。又一個十年,讓他成了人人羨慕的“永老闆”、“永百萬”。他甚至是被推舉為縣磚瓦協(xié)會會長。但身價百萬的王老闆,依舊忘不了餓著肚子的感覺,始終惦記家裏的田土,希望有朝一日能種糧還願。
此時,羊古坳鎮(zhèn)正承擔袁隆平超級稻高産攻關試驗,先後實現(xiàn)畝産700公斤、800公斤目標,但之後的830公斤、860公斤、900公斤目標均未能實現(xiàn),高産攻關遭遇瓶頸。王化永“聽在耳裏,急在心裏”。2009年,在外輾轉拼搏了20年的他,開始承諾要突破“900公斤”的難關。“那會兒其實什麼都不懂,也沒把握,但覺得只要認真做,肯定會有回報的。搞個五年八年的,總能實現(xiàn)吧。”王化永對央廣網(wǎng)記者説。
當時他覺得,之前的攻關實驗之所以很難實現(xiàn)突破産畝900公斤,是因為負責實驗田種植的,都是村裏的散戶,缺乏統(tǒng)一的管理和科學的技術支援。於是,王化永開始流轉部分土地,嘗試一個人統(tǒng)一管理這156畝試驗田。但那會沒有科研經費,他就自掏腰包,把之前二十幾年打拼出來的210萬積蓄和全部家底,都花在實驗田上。這讓原本就反對他關廠務農的家人叫苦連天。
“作為黨員,應該起帶頭作用,幫助農民。”屢試屢敗的王化永,終於在2011年,收穫畝産926.6公斤的成果,實現(xiàn)了自己“三年突破900公斤”的目標,使得我國超級雜交水稻大面積突破畝産900公斤世界高産難關。到了2015年,更是突破産畝1000公斤的,誕生新的世界紀錄。
帶領糧農致富
突破難關的王化永興奮不已,但並不滿足於此。將試驗田的科研成果,推廣到農民的地裏,讓他們獲得實實在在的稻穀,才是他的目標。
為此,王化永帶領農民購收割機,修水利設施,並將優(yōu)良的種子和科學的種植方法,推廣到隆回縣合作社的7000多畝地裏和全縣的36萬多畝田間,開設“田間課堂”,無償為種糧戶提供技術服務,實現(xiàn)“全民”糧食優(yōu)産高産。同時,他還讓合作社以高於市場30%的價格收購稻穀,讓種糧戶不愁種、不愁管、不愁賣,零風險受益。“現(xiàn)在村民每畝地有六七百公斤的收成,同比增長了20%,平均每畝多賺了300塊錢,大家的積極性也變高了。”王化永説。
王化永表示,“我感受到這五年來我國農業(yè)最大的變化,是農産品的生産在保障品質的基礎上不斷轉向品質的提升,人們不但要吃飽而且要吃好。農作物品種在優(yōu)化,種植土壤的修復、環(huán)境污染的治理等生態(tài)問題也在逐漸改善,同時還利用高科技手段對農田進行生物防治,農業(yè)生産越來越現(xiàn)代化。”
接下來的五年,作為十九大黨代表,王化永準備將超級水稻的實驗田繼續(xù)種下去,同時要將水稻的優(yōu)越性與羊古坳鎮(zhèn)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商品糧基地等結合起來,形成水稻産業(yè)鏈。以走合作社道路的形式,統(tǒng)一管理種子、技術和方法,用農民的手生産産量好、品質好的優(yōu)質稻穀,再高價回收他們的糧食,加工成大米,賣個好價錢,為農民增加收入,為當?shù)氐木蜆I(yè)和脫貧,儘自己的一份力。(記者陳銳海)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