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運會“變”出新風尚(全運觀察)
九河下梢天津衛(wèi),百餘年前就與體育結(jié)了緣。中國近代體育在此發(fā)軔,天津?qū)W生提出振聾發(fā)聵的“奧運三問”,最早的城市運動會誕生……“第一次”是天津體育令人矚目的注腳。
而今,走過58載的全國運動會相約津門,屹立於中國體育轉(zhuǎn)型發(fā)展的潮頭,同樣創(chuàng)造了許多“第一次”:增設(shè)19個群眾比賽項目、邀請海外華人華僑運動員同場競技、鼓勵跨單位組隊參賽……改革,讓全運會跳出了競技小圈子,“變”出了新風尚。
與時代發(fā)展對接,為人民需求服務,第十三屆全運會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中國體育的大格局。
敞開大門,普通群眾走上賽場
54歲的路少霞,去年從天津紅橋區(qū)搬到了西青區(qū),可每天一趟的西沽公園鍛鍊仍然“雷打不動”。作為天津柔力球隊的一員,她和夥伴們在全運會前集訓了兩個多月,如今比賽結(jié)束,她又回到了往常的生活節(jié)奏。“路姐,參加全運會啥感受?”是球友們問得最多的話題。
5年前,路少霞第一次看別人打柔力球,一下子就著了迷。“那會兒耍的動作、聽的曲子,我現(xiàn)在還記著呢。”從此,為了練好柔力球,她沒少下功夫鑽研。可做夢也沒想到,這個項目竟然納入了全運會群眾比賽,自己這個“外行”也能登上中國體育的最高舞臺。
“當時感覺就是拼了,畢竟機會太難得。”路少霞有腰椎間盤傷病,帶著護腰堅持每天8小時的賽前訓練,儘管最終沒能登上領(lǐng)獎臺,但她一點不遺憾,“能展現(xiàn)對全民健身的熱情和水準就夠了。”回到西沽公園,路少霞把從專業(yè)老師那兒學到的動作要領(lǐng)挨個教給球友,鼓勵更多人參與到健身的行列之中。
像路少霞這樣的業(yè)餘選手,在本屆全運會19個群眾項目決賽裏共有8000多人。而在他們身後,參與預賽海選的有7萬人之多,全運會為廣大體育愛好者提供了展示才華、實現(xiàn)夢想的平臺。在全運會賽場,各行各業(yè)的選手匯聚一堂;在冠軍領(lǐng)獎臺上,既有年僅10歲的小學生,也有54歲高齡的全運會老兵。這不僅在年齡跨度、職業(yè)維度、參與廣度上踐行了“全民全運”理念,更以比賽為杠桿撬動“全運惠民”在基層的傳播。
在全運會即將開幕之際,結(jié)束了群眾比賽的選手變回觀眾,但以往電視裏遙遠的全運會比賽,因為自己的親身參與而大大拉近了距離。“我要上全運”活動熱度不減,當全運會放下身段,植根民間,從“陽春白雪”變得圈粉無數(shù)。正如專家所言,全運會敞開門才有影響力,接地氣才有生命力。
打破常規(guī),傳統(tǒng)模式實現(xiàn)蛻變
站上冠軍領(lǐng)獎臺,亮閃閃的金牌掛在頸間,這樣的場景對幹了30多年教練員的王曉而言,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8月24日,第十三屆全運會射擊飛碟多向混合團體賽的頒獎現(xiàn)場,王曉作為北京射擊隊教練與兩名愛徒盛永鵬、李清念一起定格下頗具紀念意義的一幕。
“這是對我這麼多年工作的鼓勵和肯定,其實一名運動員的成長,付出心血的不僅僅是教練員,還有團隊的其他人員,大家都付出了很多。”55歲的王曉激動不已。他當運動員時,最好成績是全國錦標賽亞軍,沒有拿到金牌的遺憾如今得到最好的彌補。
這樣有人情味的改革舉措,源自國家體育總局今年3月發(fā)佈的《關(guān)於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實施教練員激勵政策的通知》。為前三名運動員的主管教練員同臺頒發(fā)獎牌,讓“幕後英雄”走到臺前分享榮光,爭金奪銀的全運會競技場,多了一份溫暖人心的力量。
競技體育依然是全運會的主線,改變以奧運和金牌為核心的單一評價模式,並不會折損體育健兒對於“更快、更高、更強”的追求。本屆全運會取消了金牌榜,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各地體育部門的政績意識,推動良性競爭。而打破參賽單位界限,鼓勵跨省合作、強強聯(lián)合,在提高全運會競技水準和觀賞性的同時,也為奧運備戰(zhàn)探索新路徑。
已經(jīng)結(jié)束的第十三屆全運會游泳少年組比賽已然初見改革成效,不僅400多人的參賽規(guī)模在以往全國性比賽中非常少見,孩子們在比賽中展現(xiàn)出的不俗實力更令人振奮。國家體育總局游泳運動管理中心負責人表示,借助全運會改革的契機,下一步將打造針對青少年游泳選手的系列賽事及“精英計劃”,不漏掉一個天才運動員。以開放的心態(tài)夯實後備人才基礎(chǔ),才能讓競技體育之路越走越寬廣。
超越賽時,全運效應持久獲益
為了組織本屆全運會的手球比賽,天津師範大學手球競委會主任助理田鑫已經(jīng)“連軸轉(zhuǎn)”了幾個月。由於手球在國內(nèi)普及度不高,籌備工作幾乎從零開始。“首先要給場館的所有工作人員和志願者進行培訓,讓他們了解手球運動的起源、場地、器械和規(guī)則,這樣才能保證高效有品質(zhì)的賽事服務工作。”田鑫説。
將全運會賽事放在高校校園,透露出主辦方的“小心機”。此前舉辦過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東亞運動會,已然為天津的多所高校留下了寶貴的場館資源。而此次全運會21個新建場館,依然有10個放在大學,賽後留給學生。全運會與大學嫁接,不只為場館賽後利用,更為營造體育氛圍。田鑫説,這次全校有3000多人報名當志願者,很多學生對手球産生了興趣,希望借此機會在校園持續(xù)開展這項運動。
而“全運惠民”的熱度,天津百姓感受得最深。8月初,首批5萬張體育惠民卡正式投入使用,1000萬元體育引導資金直接注入,將惠民補貼直接發(fā)放給市民。“持卡可以在全市63家簽約健身館鍛鍊,每年消費滿500元,就能享受財政補貼200元,還有額外優(yōu)惠。”拿著“體惠卡”,愛打羽毛球的市民老曲直呼太劃算。
全運會四年一屆,每次短短十幾天。從賽時“熱鬧一陣”到賽後影響長遠,將體育嵌入城市發(fā)展與民生軌道,全運會改革的雄心可見一斑。“以大賽效應帶動全民健身的開展,讓老百姓得到實惠;推進健康中國戰(zhàn)略,讓新發(fā)展理念落地生根;弘揚體育精神,給城市注入正能量。”在天津市體育局局長李克敏看來,全運會將留給天津一筆彌足珍貴的財富。
8月27日晚,第十三屆全運會的大幕將正式開啟,從海河起錨“逐夢遠航”。在未來13天裏,以全運會為名,讓體育點亮每個人的心房。(記者 鄭軼 季芳)
[責任編輯:張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