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一家麥當勞餐廳。很多流浪人員到麥當勞睡覺。(圖片來源:美國《紐約時報》網(wǎng)站)
美媒稱,他被清晨來打掃的工作人員的喊聲驚醒。“穿上鞋子!”她喊道。“穿上你的鞋子!”她拉動椅子,發(fā)出嘎嘎的聲音。“這裡不是你家!起來!”丁新風(音)睜開眼睛。天還沒亮,但在這家位於北京市中心的24小時營業(yè)麥當勞餐廳裏,十多個無家可歸的人已經(jīng)開始了一天的日常生活。
美國《紐約時報》網(wǎng)站1月4日報道稱,丁新風抬起頭,面前露出一片食物殘渣,桌子上有裝飾性的廣告詞,其中一條用英文寫道,“每天早上醒來都心懷期待,想著有美好的事情即將發(fā)生。”
丁新風不懂英文,但他説他喜歡這張桌子,在麥當勞店裏這個安靜的角落,他感到溫暖。過去幾年,他一直把這裡當成自己的家。
每個夜晚,在東亞地區(qū)的北京、香港和東京等大城市,都有一個被忽視的人群——不被收容機構接納,被家人看不起,時運不濟——轉向一個標誌性美國企業(yè),尋求一個溫暖、乾燥的夜宿之地。
白天的時候,人們在麥當勞餐廳會舉辦生日派對和讀書會活動。到了晚上,地板最後一次被拖乾淨,流行音樂停止播放之後,這裡就變成這些落魄之人的避難所,他們拿起客人吃剩的漢堡和已經(jīng)不新鮮的薯條吃起來,然後在帶軟墊的餐位中間搶佔自己喜歡的睡覺地點。
他們常被稱為“麥難民”,天一亮就消失。有些還會先拿塑膠叉子梳理一下頭髮,然後再悄悄走出去,消失在人海中。
11月裏一個寒冷的清晨,外面狂風呼嘯,丁新風經(jīng)常夜宿的麥當勞店裏坐滿了人,有學齡兒童和賣紅薯的,還有下棋的退休老人和眼睛發(fā)紅的巡邏人員。他開始在餐廳裏四處乞討。
“我家從明朝開始就以乞討為生,”他説。“到我這是第19代。我死了以後,中國就沒有真正的乞丐了。”
一名男子給了他一份報紙。一名女子給了他5角錢。還有一個年輕的女孩遞給他一份薯條。
丁新風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打開報紙,開始研究彩票號碼,想找出其中的規(guī)律。
儘管其他餐廳會把流浪者趕出去,但麥當勞基本上對丁新風這樣的流浪人員持接納態(tài)度。自麥當勞在亞洲地區(qū)推出更多24小時門店之後,流浪人員紛紛雲(yún)集。麥當勞在中國內地的2200家餐廳有一多半都是24小時營業(yè)。
麥當勞在過去幾十年裏一直努力在這裡打造一種社區(qū)形象,它建造明亮、時尚的餐廳,調整功能表,以適應當?shù)氐目谖丁3藰藴实臐h堡和薯條,北京各個店面還提供香芋派、豆?jié){和油條。很多麥當勞餐廳都變成了社區(qū)機構,代表著某種地位和潔凈標準,是人們展開學習小組活動、商業(yè)會晤和閒談常去的地方。
“麥當勞歡迎所有人在任何時候來我的餐廳,”麥當勞中國公司發(fā)言人雷吉娜婷婷色婷婷开心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