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外”做志願者有啥心得體會
“保持兩米距離……”在上海市虹口區(qū)北外灘街道海寧居民區(qū),一位穿著防護服的志願者操著一口上海味普通話,正在小區(qū)核酸檢測現(xiàn)場忙碌著……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志願者叫Kek Seng Yem,是一名外籍人士。
“已經(jīng)做志願者多少天?都記不清楚了,反正一直在做……嗯,居家以來一直在做。”49歲的Kek Seng Yem,馬來西亞人,同時也是個“地道”的上海女婿,與妻子林慧結(jié)婚已有十年。
為啥做志願者?“我愛人是一名共産黨員,最近成為了小區(qū)的志願者。遇到臨時通知,一大早五六點就起床;有時剛吃上幾口飯,就放下碗下樓了,很忙碌。還有小區(qū)裏一些退休的叔叔阿姨,也在熱心地跑上跑下,蠻感動的。所以,我也想出來做一點事情。”Kek Seng Yem説。
就這樣,他也成為一名社區(qū)志願者。看到群裏有通知,運送蔬菜的車快到了,他就立即“全副武裝”後趕到小區(qū)門口等著。待蔬菜、肉、大米等生活物資運到,就和其他志願者一起卸貨、分裝,然後挨家挨戶地把東西送到府。
當把這些生活物資送到居民手中時,Kek Seng Yem説自己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謝謝儂”。
此外,在忙碌之中,他還有一個新的發(fā)現(xiàn):“原來鄰居之間不是很熱絡(luò),頂多算是點頭之交,可是現(xiàn)在情況卻發(fā)生了改變。儂看!一打開微信群,撲面而來的就是鄰里間的熱情——誰家沒有醬油了,馬上有回復,放在門口,可以自取;誰需要常用藥了,就會有人表示自己家就有……”
這些天做志願者的經(jīng)歷,讓Kek Seng Yem對這個身份有了新的理解。“我來中國18年了。剛來時,也有志願者,但不太會關(guān)注。現(xiàn)在不一樣,我自己也是志願者,身邊也有很多志願者。對了,志願者還把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係拉得更近了……”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章正、張蕾、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