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近日一再強調,島內需求將成為今年臺灣經濟成長主要的動能。臺灣《聯(lián)合報》今日發(fā)表社論文章指出,蔡當局不僅經常演出政策“發(fā)夾彎”,更往往踐踏自己標榜的價值,甚至只想“燒錢”來追求浮面的績效;這種短線作風,如何建立有根的發(fā)展願景?當蔡英文忙著幫賴清德盤點政策,賴清德忙著替臺電找“乾淨的煤”,臺當局“經濟部長”忙著張羅電力,如此沒頭蒼蠅的臺當局如何搞得出好成績?一向是貿易為主的臺灣,現(xiàn)在要關起門來自己砸錢搞島內發(fā)展,無論怎麼看都不像對的方向。
社論摘編如下:
蔡英文近日一再強調,島內需求將成為今年臺灣經濟成長主要的動能。她説,外在環(huán)境變數(shù)無法控制,能操之在我的就是島內需求,能不能夠做出成績,靠的就是執(zhí)政團隊的執(zhí)行力把績效反映出來。島內需求當然重要,但蔡英文沒告訴你的真相是:臺灣是外銷導向的經濟,只專注在狹小的島內需求市場,其規(guī)模遠不足支撐成長。
對於大陸的惠臺措施及即將開打的中美貿易大戰(zhàn),蔡顯然比賴清德更了解其嚴重性,也不掩焦慮。她多次在民進黨中常會強調,“期中考”將至,“行政”團隊要對具體政策提出明確時間表,強調拼經濟很重要;若沒跟上這波全球經濟上升景氣,“‘GDP’數(shù)字要從哪來?”
蔡的焦慮可以理解。特朗普發(fā)起的貿易大戰(zhàn),臺灣必然遭受池魚之殃;若全球金融市場及科技産業(yè)動蕩加劇,臺灣出口受到衝擊,經濟動能必將減緩。一旦出口打不開局面,當然只能靠島內需求,除了民間投資和消費外,最大的關鍵就是臺當局投資。由於“前瞻計劃”預算陸續(xù)啟動,蔡盤算,加上都更與長照、推動老屋更新及能源轉型等,均可創(chuàng)造更多島內需求。
問題在,臺當局編列的預算,要花得出去才有效果。“臺發(fā)會主委”陳美伶説過,過去五年,臺當局公共建設預算每年有500多億元(新臺幣,下同)未執(zhí)行,因此“臺發(fā)會”要建立監(jiān)督考核提高執(zhí)行率。遠的不談,蔡臺當局大力推動“長照2.0”,去年核撥給地方79億元,地方執(zhí)行率卻僅64%,最後繳回臺當局的經費達28億元。長照是民間需求極殷切的項目,但地方卻拿到錢而花不出去,可見不僅行政效率太差,政策的擬訂也無法針對民眾的需要對癥下藥。
再看“老屋更新”政策。臺當局“內政部”四年前推的防災型都更,早已不見蹤影;蔡去年在臺南大震後就要推都更,但遲遲未見進展。根據(jù)臺當局“內政部”統(tǒng)計,去年全臺核發(fā)的建築物拆除執(zhí)照僅4300戶,創(chuàng)下2010年來的新低量,顯示老舊建築更新速度緩慢。今年花蓮地震後,臺當局知道無法再拖,才急著大推“都市更新條例”和“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建築法”等修正案;但要指望它為今年島內需求加溫,恐怕來不及。
進一步看,各經濟機構之所以預估島內需求成長,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加薪效應”會産生民間消費力的增加。儘管賴清德聲稱“50%以上民眾有加薪”,是否真那麼樂觀,我們暫持保留意見。但別忘了,民間消費力深受各種預期心理左右,例如衛(wèi)生紙搶購潮,反映的是民眾對市場的不安。類似的心理,還會反映在去年7月“年金改革”效應上,年金被砍的族群原是臺灣社會的一大消費主力,在預期收入減少下,其消費必然趨於緊縮。如此一來,島內需求市場的熱度勢必雪上加霜。
追根究底,所有問題的癥結還是出在蔡當局自己。蔡英文上任後,一心忙著改變兩岸關係並強調“轉型正義”,搞得民眾怨聲載道,“拼經濟”的要務則被晾在一旁。賴清德雖力圖解決“五缺”,卻提不出實際做法,加上能源政策荒腔走板,引發(fā)電力供應不繼的連鎖爭議。包括臺當局“經濟部長”都被供電問題拖住,“閣員”拿不出有感的經濟對策,反而製造更多空污及環(huán)境爭議。尤其,為了拼建設,臺當局“環(huán)保部門”屢屢守不住自己的底線,而屈從經濟建設部門的要求,在讓民眾憤怒。現(xiàn)在蔡當局不僅經常演出政策發(fā)夾彎,更往往踐踏自己標榜的價值,甚至只想“燒錢”來追求浮面的績效;這種短線作風,如何建立有根的發(fā)展願景?
當蔡英文忙著幫賴清德盤點政策,賴清德忙著替臺電找“乾淨的煤”,臺當局“經濟部長”忙著張羅電力,如此沒頭蒼蠅的臺當局如何搞得出好成績?一向是貿易為主的臺灣,現(xiàn)在要關起門來自己砸錢搞島內需求,無論怎麼看都不像對的方向。
[責任編輯:王鑫]